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是唐朝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二月二十八日(3月23日)唐太宗為紀念當初一同打天下的諸多功臣而命閻立本在凌煙閣內描繪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李勣是最后去世的一位。唐高宗李治在位時,李勣支持武則天當皇后,所以受到了武則天的信任。不過,李勣最后卻被武則天挖墳毀尸,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李勣(594年-669年12月31日),原名徐世勣、李世勣,字懋功,曹州離狐人。作為唐朝初年名將,李勣與衛國公李靖并稱。李勣早年投身瓦崗軍,后隨李密降唐。一生歷經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用。
他隨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四方,兩擊薛延陀,平定磧北。后又大破高麗,成為唐朝開疆拓土的主要戰將之一。在此基礎上,李勣出將入相,功勛卓著,被朝廷倚為干城,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永徽四年(653年),李勣被冊拜為司空。李治命令為他畫像,還親自為畫像作序。永徽六年(655年),李治欲廢王皇后,立昭儀武氏(武則天)為皇后。當然,廢立皇后是一件大事,不是皇帝一個人可以隨意決定的。特別是李治所要冊立的武則天,曾是唐太宗才人,獲賜號「武媚」。
因此,擔心遭到朝廷大臣反對的李治,于是召李勣與長孫無忌、于志寧、褚遂良等顧命大臣前往商議。
一開始,李勣稱病不到,而褚遂良堅決反對李治「廢王立武」。在得不到令自己滿意的答案后,李治暗中詢問李勣說:「朕打算立武昭儀為皇后,褚遂良固執己見,以為不可。褚遂良是顧命大臣,這件事應該怎麼辦呢?」對此,李勣回答說:「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更問外人!」
由此,非常明顯的是,李勣這是暗示李治不用太在意反對的意見。進一步來說,這表明李勣是支持李治廢后的決定。于是,李治自此堅定了「廢王立武」的決心,而李勣也因此得到了李治和武皇后的信任。
總章二年(669年),李勣被加授為太子太師,增賜封邑連同以前的有一千一百戶。這一年,李勣臥病,李治封李勣的弟弟、晉州刺史李弼為司衛正卿,讓他能夠在京城照看兄長。 同年十二月戊申日(669年12月31日),李勣病逝,享年七十六歲,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李勣是最后去世的。
因為李勣為唐朝立下了赫赫戰功,又支持李治冊立武則天為皇后,因此,得知李勣去世的消息后,李治立即悲哭,下令輟朝七日,冊贈李勣為太尉、揚州大都督,賜謚號「貞武」。又賜給棺木,允其陪葬于昭陵。凡此種種,都足以體現出李勣在李治心目中的地位。
不過,伴隨著李治的去世,李勣后人的命運也受到了影響。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去世于貞觀殿,享年五十六歲,葬于乾陵。嗣圣元年(684年)二月,武則天將李顯廢黜為廬陵王,遷于房州,轉而立第四子豫王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武則天仍臨朝稱制。
武則天廢立皇帝的行為,自然引起了天下的不滿。不久之后,李勣之孫李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李敬業支持唐中宗李顯復位為名,謀士駱賓王撰寫《為徐敬業討武曌檄》號召天下,擁兵超過十萬人。放棄攻打洛陽,妄圖金陵王氣,錯失大好戰機。
在武則天的反擊下,李敬業兵敗被除。平定李敬業后,武則天還是非常生氣,當即下詔,「追削李敬業祖考官爵,發冢斫棺,復姓徐氏」。不僅李勣自己被「發冢斫棺」,他的子孫也遭到了武則天的清理。面對不留情面的武則天,甚至有一些李勣的后裔逃到了吐蕃境內。
此外,到了公元705年,武則天被迫退位后,唐中宗李顯正式下詔恢復李勣的官爵,并重新為其改葬。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李勣成為武成王廟中配享的十位歷代名將之一,同時代被列入「武廟十哲」的只有衛國公李靖一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