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滅絕的新證據:科學家在月球樣本中,發現了小行星撞擊痕跡

天空之城 2022/10/06 檢舉 我要評論

46億年前,在一片混沌的太陽系中, 地球誕生了,它恰好處于宜居帶,有著適宜的陽光和溫度,彗星和小行星撞擊了地球,給地球帶來了豐富的液態水。

又過了數億年后,第一個單細胞生命出現在了地球的海洋上,此后在幾十億年的漫長進化中,生命逐漸從海洋蔓延到了陸地。

直至距今2億年以前,一類強大的爬行類動物登上了地球生命的大舞台,一時間成為了地球的霸主,我們把它統稱為恐龍,恐龍的種類繁多,體型從10厘米到30米不等,體重可以達到幾十噸。

如果說人類是地球生命智慧之巔,那麼恐龍就是力量的代表。尤其是白堊紀晚期暴龍科的霸王龍,它們身形巨大,且面部肌肉發達, 咬合力可以達到12萬牛頓左右,是世界上咬合力最強的生物。可以說在那時,沒有動物是霸王龍的對手。

不過無論多強大的動物,歸根結底都依附在地球上

假如地球出現了動蕩,哪怕是恐龍也只是案板上的肉,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約10公里的隕石撞擊在了現墨西哥尤卡坦半島 ,這次隕石撞擊的能量相當于廣島原子彈的30億倍,滅絕了當時70%的物種,恐龍的時代也在此終結。

隕石撞擊說是當下恐龍滅絕原因最主流的理論,我們無法目擊當時究竟發生了什麼,只能尋找大量的證據去支持這一假說,尤卡坦半島的巨大撞擊坑以及當時氣候的突變,都為這一假說提供了支持,近日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在對月球的隕石坑進行研究時,又發現了一些蛛絲馬跡。

澳大利亞科廷大學空間科學技術中心的科學家們,對嫦娥五號帶回來的樣本進行了研究,其中一些微觀玻璃體引起了他們的注意, 這些微小的玻璃珠不是在月球上自然產生的,而是在火流星撞擊時產生的高溫高壓下形成的。

也就是說,通過評估這些玻璃珠的年齡,結合數據建模和地質調查,就可以建立月球遭受隕石撞擊的時間線。

月球遭受撞擊和地球生物滅絕有著一定的關聯,隕石撞擊往往不是孤立的事件。地球的災難可能伴隨著月球上一系列小的撞擊,會受到隕石碎片的影響。

一些玻璃珠的年齡表明,它們大約形成于6600萬年前,而6600萬年前,恰好是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時間,根據科學家們的計算,這顆10公里的小行星以每秒12英里的速度直沖地球而來,最終在地球的北美洲留下了一個巨大的撞擊坑。

科學家認為,當時撞擊地球的不止是這一顆小行星,還有其他較小的小行星也相繼沖向了地球,共同帶來了地球的災難。

恐龍并非在撞擊的那一刻就滅絕殆盡了,只有撞擊點附近1000公里內的生物化為了灰燼,真正恐怖的不僅隕石墜落一瞬間所帶來的沖擊波, 還有撞擊后導致的一系列連鎖反應

巨大的撞擊引發了大地震和超級海嘯,科學家曾在當時的陸相地層中發現了來自海洋的砂,也在海相地層中發現了來自陸地的植物碎屑與巖石。

巨大的沖擊力把地表砸成碎片后拋向高空,隨后又以極高的速度墜落下來,在與大氣層的摩擦中升溫起火,變成了火流星后再次撞向地表,這樣的隕石雨給地球帶來了大面積的火災,動物的棲息地遭到毀滅性的破壞。

這還僅僅是剛開始,隕石雨的危害只是區域性的,而高空中遮天蔽日的塵埃才是最后的致命一擊。

漫天的塵埃隨著大氣運動擴散到世界各地,引發了全球的氣候變化,灰塵遮蔽了陽光,到達地表的熱量大大減少, 黑暗和寒冷來臨。恐龍與人類不同,人類可以在冬季跳進寒冷的湖水中冬泳,因為人類是恒溫動物,體內的溫度不會因體外而改變。

而恐龍作為變溫動物,外界多少度體內就多少度,所以寒冷的來臨對恐龍來說是致命的。

另一方面陽光的減少使植物的光合作用減弱,植物大量死亡,隨后食草恐龍率先滅絕,食肉恐龍也緊隨其后,恐龍稱霸的時代徹底宣告結束。

與此同時,哺乳動物也迎來了契機,彼時哺乳動物體型小巧,食量較小,且屬于恒溫動物,在大滅絕中存活了下來,環境逐漸好轉之后, 哺乳動物高速發展,最后有了人類以及現在的人類文明。

在過去的幾十億年中,地球一共經歷過五次生物大滅絕,每一次都是對生態系統的大洗牌,有生物滅種也有生物崛起,人類作為地球上唯一的高等智慧生命,應當從過去吸取經驗,才能避免在下一次的大洗牌中成為墊腳石。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