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陵即明孝陵,從洪武十四年(1381年)開始建設,第二年馬皇后去世,葬入皇陵,因馬皇后謚「孝慈高皇后」,朱元璋又以孝治天下,故稱「明孝陵」。里面埋葬著朱元璋和馬皇后還有陪葬的四十名妃嬪,這里被稱為「明清皇家第一陵」,標志著中國最高的封建社會的喪葬制度。600年來無人能盜,除了它里面有種種玄機使盜墓賊沒能耐打開外,另外還有幾個鮮為人知的原因。
一、明孝陵本身的選址就是一個很好地防盜。
朱元璋的陵墓選址在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地勢險峻,周圍山勢跌宕起伏,在當時人跡罕至。孫權及其家族的墓群也在這里。
據三國志的記載,「夏四月,權薨,時年七十一,謚曰大皇帝。秋七月,葬蔣陵」。
這中間相隔將近1200年,孫權墓并沒有被盜過,可見這地方的隱蔽。朱元璋建設陵墓時,沒有動孫權的墓,說「孫權亦是好漢子,留他守門。」出自《陶庵夢憶·鐘山》(卷一)。孫權因避祖父吳孝懿王孫鐘名諱,而把鐘山改名蔣山,故而孫權陵也稱蔣陵,鐘山被諸葛亮贊嘆為帝王之宅的寶地。
朱元璋將陵墓選址在南京,天子腳下實屬明智之舉,在這里,盜墓賊若有一點風吹草動就會被秒殺。這里是朱元璋經營多年的根據地,龍興之地,龍盤虎踞,民眾富足,社會安定,是他最穩固的大后方,在明孝陵派有重兵日夜把守,任何閑雜人等也休想近前。
二、明孝陵規模宏大,構造復雜,很難找到入口,盜墓賊無從下手。
明孝陵開始建造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一直到永樂三年(1405年)才建成,規模浩大,占地面積超過了17萬平方公尺,據說地宮就多達4000平米。陵墓建設歷時 25年,征用軍工10萬人,在人力、物力、財力方面耗資龐大,規模巨大。陵寢主體建筑當年建有紅墻圍繞,周長2.25公里,從朝陽門至孝陵衛再到陵墓西、北所筑的皇墻就有45 里面,護陵駐軍有5千多人,里面還養有千頭長生鹿。鹿鳴其間,氣勢非凡。
若從空中俯視整座皇陵,可以看到明孝陵竟呈北斗狀布局!氣勢磅礴,令人驚嘆,和朱元璋的大氣威武渾為一體。
朱元璋領導農民起義時,曾寫過一首氣壯山河的詩篇:「天為賬幕地為毯,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伸長腿,恐把山河一腳穿!」
明孝陵是朱元璋的精心設計,智慧的象征。朱元璋特意把明孝陵設計成北斗七星的形狀:
「勺頭」為繞梅花山而環行的導引神道部分,「勺柄」為正北方向直線排列的陵寢建筑部分,「勺頭」、「勺柄」上的「七星」依次為四方城、神道望柱、欞星門、金水橋、文武坊門、享殿、寶城。從平面圖上看,孝陵的「七星」排列走向與南北朝、遼代、唐代所繪制的「北斗七星」 圖是相同的。
但從外表上看,就讓盜墓者猜測不出哪里是入口。
陵墓的四周有堅固的條石砌成的石壁,盜墓賊若要想盡快打開,只能用炸藥炸,顯然這是個愚蠢的方法,明孝陵距離南京故宮只有1.3公里的距離,用炸藥來盜墓豈不是作4的行為?
再者,這麼龐大的規模,就算盜墓團伙合力進行秘密行動,也得需要很長時間,天子腳下怎麼可能有這樣的機會?
另外,明孝陵內部的設計更是多變,它不同于以往任何的皇陵建設,它是被橫向鑿入山體,把大山的內部掏空建玄宮,封土堆下有厚厚一層圓潤的鵝卵石設計的機關。之所以讓陵墓工人堆積這麼多鵝卵石,一方面有利于雨水迅速滲透到寶頂排水設施中排水,另一方面就是起到很好的防盜作用,使盜墓賊從外部無法下手,如果盜墓賊從外部鑿洞進入,鵝卵石就會像沙漏一樣,從四面八方紛紛滾落在剛鑿開的洞中,把洞填實,一個不小心就會葬身洞中。
墓道內部結構的復雜,它的通道走向是彎彎曲曲的,錯綜復雜走向深遠,迷宮一樣地存在,就算僥幸進去了盜墓賊也難保活著出來。地下建筑主要用巨石建造,堅固厚實,憑人力很難撼動。
三、明朝各代皇帝對明孝陵的保護
明朝歷代皇帝都對明孝陵保護得很到位,發動靖難之役奪位的朱棣,剛登上皇位就立刻為朱元璋的孝陵立了一塊重達3萬噸、高度有10米多的巨型「神功圣德碑」,增重兵保護陵墓,四時祭祀,表明自己得位的合法性。
明孝陵自明朝始終都是祖宗的根本之地,備受尊崇,每代皇帝都會帶領王公大臣幾次三番去祭拜,凡遇國之大事,均需遣勛戚大臣祭告,皇族中有人犯事還被罰到孝陵守陵悔過。明孝陵日夜有專人保護,重兵把守,明皇帝用心修葺,在明一朝盜墓賊根本不敢去動。
四、明朝法律的嚴酷,對盜墓者更是國法不容。
盜墓,就是挖人家祖墳的勾當,向來為人所不齒,是十惡不赦的大罪,在明朝有明確的法律規定。
《明會典•刑律條》:「凡謀反及大逆(謂謀毀宗廟、山陵及宮闕),但共謀者,不分首從,皆凌遲處死。祖父、父、于、孫、兄、弟及同居之人,不分異姓及伯叔父兄弟之子、不限籍之同異,年十六以上,不論篤疾、廢疾,皆斬,其十五以下,及母女、妻妾、姊妹,若子之妻妾,給付功臣之家為奴,財產入官;若女許嫁已定歸其夫,子孫過房與人及聘妻未成者,俱不追坐(下條準此)。知情故縱、隱藏者斬。有能捕獲者,民授以民官,軍授以軍職,仍將犯人財產合給充賞。知而首告,官為捕獲者,止給財產。不首者杖一百,流三千里。」
可以說,盜明孝陵的風險系數百分之百,犯罪成本極高,使任何盜墓者也不敢對明孝陵有非分之想,更不要說去盜了。
五、歷史機緣,各新政權對明孝陵的保護
明亡以后,國家動蕩,戰火紛飛,各種炮轟爛炸,若不是歷史機緣的眷顧,明孝陵難保不被破壞。正因為歷史的機緣,明朝后的每一個新政權都對明孝陵呵護有加。
1、滿清時
清朝為了消除一些人的抗清思想,表明自己是繼承大明正統,鞏固對漢人的統治,清朝皇帝采取對明孝陵進行祭拜,順治皇帝時,攝政王多爾袞「遣大學士馮銓,祭故明太祖及諸帝」。豫親王多鐸平定江南時,「謁明陵,命靈谷寺僧修理」。又「遣內官正副二員,陵戶四十名,守明陵」。
滿清皇帝中,最突出的是康熙、乾隆,他們每次下江南都去明孝陵祭拜一番,聲勢浩大,恭敬尊崇,行的是三跪九叩的大禮,「父老從者數萬人,皆感泣」。
據說,康熙帝去祭拜時,上至「垂白之叟」,下至「含哺之氓」,人山人海,觀者摩肩接踵,康熙此舉被譽為「足超軼百代」。為穩定漢民心,他還在陵前立了「治隆唐宋」的石碑。乾隆六下江南,在明孝陵哭了5次,還對十三陵進行修繕。
同治三年,同治帝命兩江總督曾國藩對明孝陵祭拜,曾國藩還曾捐錢對明孝陵進行了修繕。
宣統元年(1909年),溥儀命兩江洋務總局道台和江寧府知府會銜于文武方門前豎碑警告各國游客,禁止對明孝陵亂涂亂畫搞破壞。
2、太平天國時期
洪秀全對皇陵下跪祭拜,自稱「不肖子孫」,說自己是漢家江山的繼承人,要為崇禎報仇,推翻清朝的統治恢復漢朝,洪秀全對明孝陵的保護自然是用心的。
3、民國時期
溥儀遜位,就任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第一件事就是去拜孝陵,向朱元璋表示自己繼承他的「驅除韃虜,恢復華夏」,告訴他漢家江山已恢復,他提出的五族共和主要以漢族為主導,明顯一種「反清復明」的感覺。
對里面躺著的這位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英雄祖宗,誰會去盜墓而留下千夫所指的罵名呢?
1961年,明孝陵被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京市文物部門先后投資300多萬元,對墻體進行了維修,如「縫合」裂縫,整平「墻面」,對變形的墻體進行修補和防水防滲漏「手術」,又對明孝陵方城明樓加頂保護。
明孝陵地宮600多年來,在歷史上沒有一次被盜墓賊成功盜掘,之所以能至今保存完好,不僅有明朝各代皇帝的嚴密保護和明朝嚴酷的法律約束,還有其本身的特殊防盜措施、歷史機緣以及地理位置共同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