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古史記載,在大約4000年前,上古帝王堯舜禹禪讓,和平交接王位,諸侯心悅誠服,最終夏朝得以建立。之后,除了太康失國、少康復國,導致中原一度戰亂不斷之外,其他時間基本處于夏朝統治的和平時期。
然而,近百年來考古發現很多距今4000年左右的遺址,考古專家結合現代科技手段,揭開了上古血淋淋的一幕,表明龍山文化到夏代中前期,中原并不和平,曾經爆發過多次大戰,古史記載或被顛覆。
1928年,在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考古學家吳金鼎發現了舉世聞名的城子崖遺址,挖出了不少黑陶。后來考古研究發現,在距今4500年—4000年時的河南、山東、山西、陜西等省,存在很多以黑陶為主要特征的文化遺存,于是專家就將之命名為「龍山文化」,大約是史書上的五帝時代。
我們都知道,龍山文化結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夏朝建立于距今4000年前后,因此夏朝與龍山文化必然是前后相繼的關系。從考古學上說,龍山文化之后是新砦文化(新砦遺址位于河南新密市)、二里頭文化,其中新砦文化處于二里頭文化早期,新砦遺址出土不少東夷風格的文物,背后反映的極有可能是東夷人后羿與寒浞代夏、或太康失國事件。
考古專家針對龍山、新砦、二里頭時期的人骨,做了詳細的分析,反映出當時戰/爭不斷:
第一,龍山時期的女性逝去年齡高于男性,新砦、二里頭時期卻是相反,男性逝去年齡高于女性。但龍山時代先民普遍存在牙結石和牙釉質發育不良,反映出當時普遍存在營養不良,其中相較于男性,女性飲食中的碳水化合物占較大比重。
龍山時代到夏代,相隔并不遙遠,生產力與營養攝取也沒有大的改變,但為何龍山時代男性逝去年齡更低呢?原因很簡單,龍山時代戰/爭較為頻繁,很多男性倒在戰/爭之中,而不是自然逝去,故而龍山時期的女性逝去年齡高于男性。
第二,在顱骨形態上,河南龍山先民與仰韶文化(距今7000年至5000年)核心區域、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于山東、淮北,距今約6300—4500年)的相似,其中仰韶文化核心區在如今的河南三門峽一帶;二里頭時期,河南先民具有更多的北方、西北方人群的特點。
值得注意的是,二里頭時期表現出的特征,無疑反映出中原與北方、西北方的交流融合,但表現形式可能就是血淋淋的戰/爭與征服。周人自稱夏人的盟友,而周人似乎源于山西或西北,那麼根據二里頭顱骨形態分析來看,夏人極有可能也來自山西或西北,他們入侵中原,戰勝了河南龍山先民。當然,更可能是龍山先民大禹建立的夏朝,征服了山西、陜西等地,并帶回了大量俘虜,由此實現交流融合。
除了人骨分析之外,專家在研究當時居民的「食譜」時,也取得了重大發現,背后也反映出戰/爭的原因。
在龍山文化至二里頭時期,河南地區還是以粟黍為主,但已經開始向多元化發展,水稻、大豆、小麥已經日趨重要,「五谷」格局初具規模。但每個地區先民的主糧,依然還是有所區別,現代學者通過穩定碳氮同位素和鍶氧同位素分析,探尋了郾城郝家台、葉縣余莊遺址先民們的主糧。
郝家台遺址位于河南漯河郾城區,該遺址先民們以粟或稻為主糧,為何同一座遺址中的先民,卻有兩種長期食用不同主糧的人群?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周立剛指出:「鍶氧同位素分析表明,郝家台遺址中的一些幼兒,都不是生活在本地,發生過整體遷移活動,其中一名女性幼年生活地區較遠。」
余莊遺址位于河南平頂山葉縣,該遺址先民整體以水稻為主糧,以本地人為主,但其中3名女性和1名未成年人是從其他地方遷徙而來。值得一提的是,考古證實余莊遺址與湖北石家河文化、山東龍山文化存在文化交流現象,其中厚葬的習俗源于石家河文化。
上古時交通不便,如上述規模的人口遷徙,無非是婚姻、戰/爭、售賣俘虜等,但以遷徙人口中存在未成年者來說,戰/爭與俘獲導致的人口遷徙可能才是真相。
通過上述探索,可以管中窺豹地看到,從龍山時代到夏代中前期,中原大地上戰/爭不斷,各個部落為了爭權奪利,爆發過多次戰/爭,并不像古史記載的那樣平和。
換言之,我們所讀的主流上古史,大機率是儒家美化的結果,當然儒家目的不是為了扭曲歷史,而是樹立上古圣王仁義愛民的美好榜樣,希望后世帝王向他們學習,因此儒家筆下的上古圣王,應當是他們心中希望的圣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