鰲拜手握40萬兵馬大權,明知皇帝要對付他,為何不造反?

天空之城 2023/01/12 檢舉 我要評論

鰲拜,瓜爾佳氏,從皇太極就開始征戰四方,立下汗馬功勞,深受皇太極的信任,被封為「滿洲第一勇士」;皇太極病逝后,力壓多爾袞強勢兵權,擁戴順治帝繼位,穩定清朝繼位秩序;順治帝去世,任顧命輔政大臣,輔佐康熙幼年登基。

在上述的官場經歷中,鰲拜可謂是清朝三代元勛,位極人臣的他,本應有個安享盛世,載譽歸田的結局。

可無論是史書還是戲說,這位「滿洲第一勇士」即便是手握40萬重兵,最終還是落個下獄論罪,囚禁牢中的下場。

鰲拜的逝,根本就是自取滅亡,不算康熙,他已經是兩代武將,名聲和權勢都風頭無兩,單單這一條,對于一個新皇帝來說,就已經是個威脅。

可他并沒有因此收斂,反而居功自傲,欺負新皇帝年幼登基,不僅著黃袍上殿拜年,還曾當著康熙帝的面申斥朝堂的大臣,氣勢堪比帝王。

擅自圈地,無視皇帝旨意,私自矯旨對付無罪大臣,挑起朝堂滿漢臣子爭端,禍亂朝廷政治穩固。上面的每一條罪名,何止處決,滅他多少回九族都夠了。

也許妳會問,既然如此,還不如直接造反來得干脆,反正橫豎都是逝。可造反容易,成事難,內憂外患不說,即便是在朝堂之上,也存在不少硬阻礙,壓根沒有他鰲拜起兵造反的空間和可能。

輔政大臣相互制約,同朝為官面和心不和

順治帝遺詔中,要鰲拜、蘇克薩哈、索尼、遏必隆為輔政大臣,他之所以選了異姓大臣為輔政,想必是為了讓自己的兒子,不要再重蹈多爾袞宗親攬權的覆轍。

除此之外,四位輔政大臣的安排也是很微妙的,特別是蘇克薩哈,雖然和鰲拜是姻親關系,但兩人素來政見不合,時常爭論不休如同仇敵,再加上蘇克薩哈本是多爾袞的舊部,靠告發多爾袞才受到順治帝的重用,索尼、遏必隆、鰲拜都看不上他。

但索尼年邁,怕事圓滑;遏必隆庸碌,遇事無主見,看似鰲拜占了上風,尋常政務,有蘇克薩哈做抗衡,自然不能太過為所欲為;至于涉及朝堂基業和生死攸關的大事,索尼和遏必隆也不會任由鰲拜拖自己下水,看似四角齊全的輔政大臣,實則相互制約。

鰲拜(影視形象)

豪奪圈地對付同僚,犯眾怒惹毛康熙帝

圈地這回事,是在清初時,多爾袞仗著自己是攝政王,故意把肥沃的土地給正白旗,用以鞏固自己的勢力,讓鑲黃旗的索尼、遏必隆、鰲拜吃了大虧不說,還曾降職、罷官。

這些仇怨,到了鰲拜掌權,自然是此仇不報非君子,要把以往給正白旗的地統統拿回來,還準備「別圈民地」以備不足。

如此明目張膽,正白旗的蘇克薩哈自然不能容他,還有戶部尚書蘇納海、直隸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聯都堅決反對換地,這四個人中2位是正白旗,另兩位是漢人,分別代表宗親和民間利益,他們的堅決反對讓鰲拜火冒三丈。

鰲拜提議換地的本意就是削弱正白旗和鑲白旗,進一步打擊自己的政敵蘇克薩哈,但蘇納海、朱昌祚、王登聯的反對,無疑加大了換地的難度,鰲拜就以藐視上命、拔地延誤等罪名,說他們論罪當誅。

康熙雖年幼但公正,下旨讓刑部定罪處罰,罰沒了家產和鞭笞一百。可鰲拜竟然無視皇帝,矯旨將三人處決,強行換地成功。換地風波,讓朝堂上中立的官員,看到鰲拜的狠絕,更加讓康熙帝耿耿于懷,即便經過了40年,對這三人的逝去都痛心不已。

鰲拜的狠絕不是一天兩天了,憑著狠絕確實也讓不少大臣因為恐懼之心而倒戈,同樣的,也有不少大臣就因為這狠絕,毫不猶豫地投向對立面,如此無情無義之人,又怎會把同袍之誼放在眼里,一言不合便起沙心的人,又怎麼能效忠共事呢?

換地風波不僅大失人心,連康熙帝也一并惹毛了,說得好聽是矯旨,說白了就是篡改,再往深了想,是不是就想要篡位呢?康熙帝自然不能讓妳好過,可鰲拜乃三代元勛,在朝中勢力盤根錯節,又手握40萬重兵,剿滅一事只能暗中進行。

為免走漏風聲,康熙帝親自挑選了一批身強力壯的宗親子弟,在宮中公開練習格斗和摔跤之術,這一幕曾出現在金庸先生的小說《鹿鼎記》中,但在歷史中,也是真實存在的。

許是鰲拜太不把小皇帝放在眼里了,看到此景,他竟以為是皇帝貪玩,沉迷游戲,沒想到,就是這一次的輕敵,把自己推向了牢獄的深淵。

康熙帝耐心等待,當這批宗親子弟的摔跤和格斗練得爐火純青的時候,康熙帝宣召鰲拜進宮,趁其不備之時,他一聲令下,埋伏在四周的宗親子弟便一擁而上,號稱「滿洲第一勇士」的鰲拜,拼盡全力但雙拳難敵四手,就這樣被拿下入獄。

殘害同僚、目無皇權、殘暴斂財,康熙帝共列舉了鰲拜的30條罪狀,并判處鰲拜革職、斬立決。最后要不是鰲拜扒開衣服,讓康熙帝看著當年為救其祖父皇太極而留下的傷疤,康熙帝心軟放了他一碼,否則誅幾個輪回的九族都是可能的。

造反容易當家難,40萬重兵抵不過世人評說

鰲拜手上的40萬重兵確實駭人,就連康熙帝想要親政都得「曲線救國」,索尼在去世前,曾上書請康熙帝效仿其父,14歲開始親政。親政后,卻依舊不敵鰲拜的勢力,此時索尼已病逝,蘇克薩哈便上書請旨,辭去輔臣之職,前往遵化為順治帝守陵。

這個舉動大有深意,康熙帝已親政,四位輔政大臣一個故去,一個請辭,余下的鰲拜和遏必隆要是再戀棧權位,可就是不忠不義了,威脅皇權了。按理說,若毫無覬覦之心,此時的鰲拜就應該就坡下驢,和蘇克薩哈一起請辭,下了朝堂也不妨礙兩人的生4纏斗。

可他鰲拜偏不,不僅如此,還給蘇克薩哈治了個欺藐幼主之罪,除掉了蘇克薩哈還滅了他的族。康熙帝眼睜睜看著蘇克薩哈及其族人枉死,面對窮兇極惡的鰲拜卻無還擊之力,這加劇了兩人的矛盾,甚至到了不4不休的程度。

朝中已無勁敵,小皇帝尚未成氣候,此時的鰲拜大可振臂一呼,起兵自立為王,可他為什麼沒有這麼做呢?

首先,鰲拜這一路的騷操作已大失人心,就算他自己的正黃和鑲黃兩騎的人都支持他,面對正白和鑲白的抵抗,也足以消耗他手上的兵力。

其次,清朝當時僅歷經三代,時局尚不穩定,關外蠻夷的臣服之心不可信,屢屢進犯邊關;內有反清復明伺機而動,刺殺埋伏亦時有發生。

若此時起兵造反,一旦兵力因戰事而削弱,無疑是給了敵人最好的起兵借口,內憂外患必定趁亂而起,烽火連煙,他這個皇帝做不做得成很難說。

第三,鰲拜武將出身,追隨皇太極時,戰場較量英勇無比,禮義忠孝自然不在話下,所以亂臣賊子這四個字,對他來說,還是有點分量的。

還有最后一點,鰲拜走后,其從第二代直到第十一代子孫都世襲官爵,雖說不是什麼重要地位,但好歹是個富貴王爺。回想當年如若一朝造反失敗,何止是十一代,二世而亡可真是指日可待了。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