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了解貝爾不等式檢測之前,我們首先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雙縫實驗。雙縫實驗實際上是一種物理實驗, 其目的是用于展示光子或者電子等微觀物體所呈現的波動性和粒子性的實驗。
在實驗操作上,雙縫實驗實際上并不是一種很復雜的實驗,但是其所呈現出的實驗結果卻大大顛覆了人們當時的認知。
想要進行此項實驗,我們在實驗過程前,就要先準備好兩樣東西, 分別是帶有雙重縫隙的不透明板,和一個可以發出束光的設備。
在實驗進行時,我們只要將這個可以發出光束的設備對準不透明板,將光線射出,能夠在探測屏上看到經過縫隙后的光線,就算實驗完成。
之所以說雙縫實驗是一項極其恐怖的實驗,是因為這項實驗 將微觀世界中的疊加態、不確定性、觀察者效應等一些列反應在人們面前展現得淋漓盡致,讓人覺得十分詭異。
在經典物理體系假設下,如果我們所投射的光束是由經典粒子組成的,那麼在實驗后,這些透過縫隙的光束實際上會沖擊探測屏。
雙縫實驗最初其實是用來證明了光具有波動性,其最后所反應出的效果實質上明亮的條紋是相長干涉區域,而較為暗的區域則是相消干涉區域。
但是到了20世紀初,在量子力學的快速發展下,物理學家們又開始爭論起一樣新的東西: 光究竟是粒子還是波?
如果在原本的雙縫實驗中認為光是一種粒子,那麼為什麼會有雙縫干涉呢? 所以這時候的所有疑惑點都聚集在「單束的光究竟是由什麼組成的」這一問題上。
在后期科學家們的不斷實驗中, 最終在雙縫實驗的基礎上衍生出來了量子擦除實驗。通過量子擦除實驗,人們得出了一個顛覆所有人原有觀念的結論, 那便是在量子世界中,原本所擁有的因果定律很可能是不存在的。
這樣的理論無疑是讓很多科學家都不能接受的,通過這個實驗, 甚至很多科學家開始懷疑自己從未懂過量子力學。
貝爾不等式測驗的可怕之處
當時在對于量子糾纏現象的解釋中,物理學界曾經給出多種不同看法,最終的爭論看法被分為兩類。
一個是以愛因斯坦為代表的經典學派,這部分科學家無法接受世界上沒有客觀性和因果定律的存在。 另一類則是以玻爾為代表的哥本哈根學派,哥本哈根派否定了客觀現實世界的存在,同時也否定了因果論的存在,所持的看法和愛因斯坦大相徑庭。
為了證明自己所持的看法是正確的,當時兩個派別的相關人物都展開了數次的實驗研究。其中, 貝爾作為經典物理和愛因斯坦的擁護者,就提出了著名的貝爾不等式,用以判斷「隱變量」是否存在。
在貝爾不等式中,我們可以研究到 在量子糾纏的背后究竟是否存在隱變量來干涉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從而最終形成量子糾纏。 如果貝爾不等式成立,那麼便可以證明愛因斯坦是正確的,否則,代表哥本哈根派的玻爾便是正確的。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這項測驗便在不斷重復, 最終每次都幾乎證明愛因斯坦是錯誤的。但是由于實驗過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著些漏洞,所以也無法給出真正完美的預判。
貝爾不等式的可怕之處就在于如果能夠給予它完美的預判,使得公式沒有任何漏洞,那麼便可以證明 我們之前所承認的物質客觀性質是完全不存在的,目前世界上所存在的所有真理實際上也都是不正確的,人類指出的真理很可能也都沒有任何依據,是人類自己幻想出來的。
如果真的是這樣, 那麼這個世界究竟是怎麼樣的存在?我們的世界還是我們所想的那樣的嗎?原本我們所堅持的唯物主義也都將統統崩塌,人類的世界觀很可能要被重構。所以相較于雙縫實驗,貝爾不等式實際上是一種更為可怕的實驗。
結語:如何看待我們的世界?
雖然在理論上我們的身邊確實還存在著很多的不確定元素,我們對于世界物質的認知也很可能知識一知半解,但是我們仍然需要保持著一顆熱于探究世界的心,不斷揭開世界的秘密。
根據科學家推斷,其實在我們身邊還存在著許多看不見的物質,其中就以「暗物質」為主,這也足夠可以說明,宇宙其實是大大超越人們認知的存在。 人類作為宇宙的產物,在宇宙中只是相當于一瞬的存在,想要探究宇宙的秘密,我們也還需要長期時間的等待。
該如何看待我們的世界?我想,至少在目前,我們還是應該好好生活,熱愛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