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人類第一次登月的時間,是在1969年7月20日。事 實上,登月一直是人類一直期望的美好愿景,然而光有理想并不能推動它走向現實。
上世紀四十年代,以蘇聯和歐美為兩大陣營的一場沒有硝煙的「冷戰」就這樣拉開了。與普通戰爭不同, 冷戰對于人類來說既是災難也是機遇。
在 冷戰的幾十年里,人類的科學技術水平不斷增長,人類幾千年來登上月球的夢想就是在這個瘋狂的舞台上實現的。
1955年,美國首次提出兩年內發射太空探測器的計劃,但1957年,蘇聯率先開啟了人類宇宙的第一年。蘇聯將發射器送出了地球軌道,這無疑是給美國施加了一個巨大的壓力。在這種壓力的推動下,美蘇太空競賽正式拉開帷幕。
蘇聯發射衛星一年后,美國也成功地發射了自己的人造衛星,并于同年成立了現在著名的「國家航天局」。蘇聯不甘示弱,于1959年再次領先美國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登月探測器「月球2號」。
兩年后的1961年4月,蘇聯宇航員尤里·加加林被送入太空,成為第一個完成繞地球載人軌道的國家。
僅僅三個月后,美國就將第二位人類宇航員艾倫·謝福德送入太空。為了在太空競賽中實現飛躍的一步,美國總統肯尼迪在1962年發表了一篇足以影響人類太空探索的演講——《我們選擇登月》
在沒有強大的計算機科學以及人類經驗的情況下,無疑增加了登月計劃的難度。可以說, 在當時的條件下,登月是一個自盡式的瘋狂計劃。 在阿波羅計劃的初始實驗階段,為了測試阿波羅一號的性能,三名宇航員因事故被活活燒死。
造成這一悲劇的原因只是因為項目時間緊迫,研究人員為了加快進度,忽視了航天器的安全隱患。 正是在這樣悲慘的實驗中,美國在隨后的1968年和69年總共發射了四艘阿波羅載人航天器,完成了許多繞地球和月球的任務。
1969年7月16日, 阿波羅11號與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巴茲·奧爾德林和邁克爾·柯林斯搭三人成功登月。
1969年7月20日,這是一個值得記錄的重要日子,因為在這天阿姆斯特朗邁出了著名的「人類一大步」,完成了數千年來人類想要登月的夢想。
「人類的一大步」
在經過幾日的飛行后,阿波羅11號終于在月球上降落,大家一定想知道美國宇航員看到的月球景象到底是什麼樣的吧。
阿姆斯特朗深知這是一次具有重大意義的任務,而他也不負重托,完成了這一前所未有的人類壯舉。他與隊員一起在月球表面留下了腳印,而這代表著人類旅程的又一大步。
事實上,宇航員在月球上并沒有看到什麼特別之處, 與地球相比,月球上沒有生命的跡象,只有廣闊無垠的時空。這里的大氣層非常稀薄,沒有地球上如此美麗的景色,只有一片昏暗與漆黑。由于隕石的砸落,導致表面出現許多大大小小的洼坑。
登上月球的那一刻回望地球應該才是宇航員最印象深刻的時刻,因為那會讓宇航員們感受到對于家園的無限思念,而此時此刻自身的孤獨感也達到了極致。
地球在月球上的夜空中看起來更大更亮,因為 月球被地球的潮汐鎖定,只有一面面向地球,這意味著在月球上,我們可以長時間地看著地球,而它似乎一直掛在那里不動。
為什麼不再登月?
人類的首次登月可以說是為更多的宇宙探索踏上了第一步,然而為何后續很少有再次人類登月的活動,而是多用探測器探索月球呢?
首先,美國的載人登月活動誕生于冷戰時期,是為了軍備競賽的畸形產物,一方是為了科學探索,但更多的是為了炫耀自己的國力。
其次,載人登月成本巨大,其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對于一些保守國家來說,他們不會將自己國家的資金投入到如此耗費巨大的航天活動中。
再者,載人任務的危險性。雖然已經有登月的經驗,但在技術尚未完全成熟的時候,載人登月仍然是一件極其危險的事情。目前使用的探測器在某些條件下也可以滿足月球探測任務。為了考慮航天員的安全問題,載人登月的任務還是比較少的。
最后,探測月球的價值性衡量。月球的確是一個值得探索的星球,但我們對于其他星球的探索也還在進行著, 相比于繼續探索月球,探索更加有價值的星球才是上上之策。
結語
人類不再進行登月活動顯然和宇航員看到了什麼沒有必然的聯系,而是出于多方面的考量。
人類不再登月只是暫時的,停止登月是不可能的,因為月球還有很多方面值得我們探索,隨著航天技術的發展,或許終有一天我們能在月球上建造一個屬于我們自己的基地,為未來的宇宙探索打下牢固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