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北方的少數民族游牧部落,常常需要向南邊的中原王朝農耕民族大量進口他們本身無法生產或者難以生產的茶葉、布匹、鹽巴等等貨物。沒有這些東西,游牧民族便活不下去,如果無法通過正常的貿易渠道購得,那就蠢蠢欲動準備南下打劫了。
草原部落
當然了,除了這些游牧民族的生活必需品,如果大明朝愿意賣一點火藥、盔甲、弓箭之類的軍火,那自然是極好的。
然而明朝不傻,不但一律禁止向草原游牧民族輸出能夠直接增加其戰/爭能力的軍事武器,甚至連黑不溜秋的大鐵鍋也不準隨便售賣了,這又是為何呢?
明朝中期,瓦剌部落與明朝政/府議和,進入到了大明朝的朝貢體系當中。雙方還達成了互市協議,允許兩邊的百姓開展貿易。
在茶、米、油、鹽這些尋常玩意當中,有一種貨物卻引起了明朝政/府的高度警惕,這便是鐵鍋。
作為一種上至紫禁城御膳房,下到尋常百姓家廚房的必備生活工具,鐵鍋的制造技術遠不如兵器那麼困難,可是對于瓦剌這樣的游牧民族來說,困難重重。他們不但沒有相對成熟的鋼鐵冶煉技術,還沒有點出來造鐵鍋的科技樹。
既然自己不會造,但是這玩意兒又缺不得,鐵鍋就成為了在草原部落緊俏的商品。
你不給進口先進的軍事武器,你總不能不讓我的子民生火做飯吧?這符合我們剛剛達成的友好協議精神麼?
按照人之常情,賣鐵鍋給瓦剌那是急人之所急,既是商業舉動,又是友好表現,何樂而不為?明朝政/府為何要橫插一杠子?
原來,明朝發現瓦剌大量進口鐵鍋,不但通過公開的正常貿易渠道,甚至還通過走私買入包括鐵鍋在內的大量鐵器。
這些鐵鍋去了瓦剌那里,可不是都用來煮肉喝湯了,有不少就被瓦剌人拿去熔煉,鍛造成刀劍、馬鐙或者弓箭的箭頭,從瓦剌百姓的日常必需品,悄沒聲地轉化為戰/爭潛力。
就你們瓦剌那麼點人,用得著那麼多鐵鍋嗎?這擺明了是給明朝上眼藥!
于是內閣首輔張居正,經過仔細的考慮,針對明朝同瓦剌的鐵鍋貿易,提出了三點要求:
一、只準官府經營且限量供應
過去,瓦剌購入鐵鍋的渠道,既有互市協議當中準許的幾個貿易點,還有民間偷偷摸摸過去的走私商隊。如今,張居正將對瓦剌的鐵鍋貿易收歸官府,只準官方或者有官府授權的商人直接和瓦剌進行鐵鍋貿易,其他沒有資質的人一律禁止進入,如果敢私自將鐵鍋賣給瓦剌,就要依律治罪。
除了官府壟斷經營對瓦剌的鐵鍋貿易,張居正還要求貿易點只準限制在少數幾個市鎮,只有這些地方的庫房里,屯著鐵鍋。而且鐵鍋都要登記造冊,什麼時候賣出去的,賣給誰了都要記錄詳盡。同時嚴格限制出口給瓦剌的鐵鍋數量,大致上要按照瓦剌的人口數量需求來供應,搞清倉大甩賣?打折促銷?買一送二?統統不存在的!
一口明代大鐵鍋
二、只準出口「廣鍋」這一單一品類
「廣鍋」是當時人們對生產于廣東一帶的鐵鍋的稱呼。為什麼張居正只準大明朝把這種品類的鍋賣給瓦剌呢?原來這種鍋一個特點,那就是不容易熔化再煉。這種鍋熔煉困難,瓦剌人如果圖謀不軌,那麼就會增加他們二次熔煉鍛打的困難。當時的大明朝沒有比這種鍋還難二次熔煉的了,就賣它了!
一口銹蝕嚴重的鐵鍋
三、必須拿舊鍋來才能換購新鍋
只準買一種鐵鍋,還定點限量,這我們瓦剌都能理解,怎麼我大老遠來一趟找你買東西,還要我隨帶舊鍋來呢?開放互市的日子到了,瓦剌人無不是牽牛趕羊前來,本來就不方便了,買個鍋大明朝為何讓他們拿舊的來換購呢?
原來,這也是為了防止瓦剌偷偷將好鍋或者用壞的舊鍋給熔煉成了兵器。這個要求才是三個要求當中最具有威力的,你想買新鍋?請「以舊換新」。當然了,大明朝的「以舊換新」可不是咱們現在理解的那種以舊換新。舊鍋相當于購買資格罷了,沒有舊鍋,連買新鍋的機會都沒有。
我的舊鍋燒穿了,摔破了,漏了個大洞怎麼辦?這些都沒關系!看得出來是之前賣給你們的舊鍋就可以。帶多少舊鍋就能買多少新鍋,什麼?你沒帶舊鍋?那別擋著別人做生意,請往后稍稍!
小小一口鐵鍋,張居正立下三個規矩,既滿足了瓦剌百姓的日常生活所需,又最大限度防止鐵鍋被賊心不4的草原異族轉化成戰/爭潛力。正可謂是一場古代經典的貿易戰,在鐵鍋上稍作文章,就削弱了大明邊患,強化了國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