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非常喜歡給各種天體取名,而這些天體往往也確實「星如其名」。就拿 冥王星來說, 這個名字聽起來就有點不吉利,也難怪人們會發現它又可怕,又倒霉。
那麼,冥王星到底有多可怕呢?為什麼說它被踢出 行星行列,一點兒也不冤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近冥王星的世界,看看到底發生了什麼。
人類對冥王星的發現
冥王星作為靠在太陽系行星外圍的矮行星,被人們發現的時間確實比較晚,不過在正式被發現之前, 就已經有天文學家對其進行了「預測」。
在這之前, 人們就通過分析天王星的軌道擾動,成功發現了海王星的位置。因此到了上世紀初,美國的天文學家珀西瓦爾·洛厄爾就復用此道,專門建立了天文台,用來搜索影響海王星軌道的神秘天體。
在他看來這個天體的引力使得海王星改變了預期的運行軌道。而這個預測當中的神秘天體,就是冥王星。
后來年輕的克萊德·湯博抵達該天文台開始了自己的工作,他需要對比眾多的底片,將其中移動位置的天體找出來。
要知道,每張底片當中可是有幾十萬個星點,這就代表著比對的工作十分困難。
不過湯博卻十分有耐心, 他利用「閃視比較儀」對拍到的底片進行比對,終于在 1930年的2月18日 發現了冥王星。
這顆身處遙遠之地的天體,就這樣出現在了人們的視野當中,并且還被當做是 第九大行星對待。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相隔的距離實在是太遠, 所以那時的冥王星即使被確定存在,也一直是在底片上的一個「亮點」而已,人們對它的了解實在是太少了。
隨著觀測技術的進步,大家才漸漸認識到了冥王星到底是多麼「可怕」的一個天體。
「可怕」的冥王星
首先咱們先了解一下 冥王星的基本信息。冥王星的名字普魯托,是羅馬神話當中的冥王,所對應的正是希臘神話當中的哈迪斯。 其主要構成成分是巖石和冰,質量非常小,只有月球的六分之一。
由于和太陽之間的距離非常遠, 所以冥王星的公轉周期達到了247.94年。這就意味著,自從上世紀它被人們發現以來,還未完整的繞著太陽公轉一圈。
此外, 這個距離使得冥王星可以接收到的熱量也非常少,所以它的表面溫度極低,在 零下229攝氏度左右。
單從以上這些看冥王星似乎并無什麼可怕詭異之處,那麼為何天文學家會認為它是一顆「怪胎天體」呢?
第一點就是冥王星的衛星。 這家伙個頭雖然不大卻有五顆天然衛星,其中最詭異的存在就是 冥衛一。科學家為了讓其名字和冥王星匹配,所以就用冥河擺渡人的稱呼為其命名,叫做卡戎。
卡戎的詭異之處在于它的平均半徑達到了606公里, 這就意味著它的直徑趕上冥王星的一半了。不僅如此, 它的質量達到了冥王星的12%。別看這個數值還是差很多,但是在太陽系當中,它已經算是和母星大小差距最小的衛星了, 并且二者之間還完成了「潮汐鎖定」。
正因如此,很長一段時間內,科學家都將其當成了冥王星的雙胞胎兄弟。
第二點就是冥王星 神奇的軌道。
從圖片上我們就能看出來, 它的公轉軌道是一個很扁的橢圓。這就使得它的近日點與遠日點差距非常大,離太陽最近時大約45億千米,最遠時卻達到了74億千米。
單看它的軌道只能看出有些扁,但是如果將它和太陽系內其他行星的公轉軌道進行橫向對比之后, 就能發現這家伙確實是「奇行種」。
因為它的軌道與太陽赤道平面的夾角達到了17度,這點特殊之處讓人們懷疑它跟其他行星根本不是在一個「系統」內形成的。
至于冥王星的可怕之處,主要指的就是它的 表面環境了。從表面上來看,大家只覺得那里有些冷而已,但實際上冥王星上不是有點兒冷, 零下220攝氏度的低溫就像是一個天然大冰箱,凍結了生命誕生和存活的可能。
其次就是冥王星表面雖然有一層 稀薄的大氣, 但是其大氣當中富含氮、一氧化碳、甲烷等等,這就意味著如果你前往冥王星,并且在這里深吸一口氣,那麼十有八九就會立即中毒而亡。
最后就是冥王星 表面的地貌,根據目前的觀測結果來看,屬于冰凍之星的冥王星表面并不像大家期待的滑冰場一樣光滑, 相反它上面不少地方坑坑洼洼的,一不小心就會讓人掉進冰窟窿。
此外,從冥王星的照片就能看出,它的表面還有暗紅色的區域, 這就代表其地貌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復雜。
綜上所述,冥王星確實算得上是太陽系內非常奇怪的天體之一了。并且在它身上還發生過一件大事, 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 「降級」事件。
那麼,冥王星究竟為何被降級?它被降級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冥王星被降級
在許多人的印象當中,太陽系都是有 九大行星的,這并不是記錯了,而是因為從前確實是這樣。 冥王星自從上世紀被人們發現之后,就一直被當成行星對待,順利成為了太陽系第九大行星。
可是這個頭銜卻不是「終生授予」的, 因為隨著天文學家發現卡戎的種種特性不同尋常,以及發現了更多柯伊伯帶當中的小天體之后,就指出冥王星不該被稱為行星。
因為它與鳥神星、鬩神星等個頭差不多,如果說它可以被定義為行星,那麼那些天體無疑也有機會。
此外,咱們在上文中也提到了冥王星的軌道和其他的八大行星也有著較大的差異。在以上種種條件的共同作用之下, 許多天文學家認為要重新定義冥王星在太陽系當中的地位。
圍繞它的爭議最終上升到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 聯合會甚至專門成立了行星定義委員會。
后來經過長期的討論和商議之后,國際天文聯合會對太陽系行星做了全新的定義,而這些新定義, 算得上是字字都在扎「冥王星」的心。
2006年8月通過了新的定義:「行星」必須滿足3個條件,一是位于圍繞太陽的軌道上運轉;二是質量必須足夠大,來克服固體引力以達到流體靜力平衡的形狀;三是必須清除軌道附近區域,公轉軌道范圍內不能有比它更大的天體。
在這種情況下, 冥王星被剔除了行星的行列,成為了 「矮行星」。
對于降級事件雖然有許多爭議,但是絕大多數科學家認為冥王星并不冤, 因為它的資質確實無法成為行星。至于從前人類將其捧上神壇,是因為觀測條件有限,導致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對其的質量大小都有許多誤解。
因此自2006年之后,冥王星就不再是行星之一了,而且還被像小行星一樣被編了號, 編號為134340。
相信如果太陽系行星家族有內部會議的話,冥王星一定自這之后就成為了被嘲笑的「小丑」。
不過「冷酷無情」的地球人可不管這一點, 相反大家覺得冥王星降級還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這標志著人類對 宇宙 的認識水平提高了。在未來,我們也許會將更多的定義更新,因為看到的東西越來越多。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授戴蒙德說:「確定新的行星定義非常恰當;我們有可能在太陽系內發現更多比冥王星還大的天體,新決議規范了這些天體的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