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盡弓藏、兔倒狗烹,在中國的歷史上屢見不鮮。范蠡幫助勾踐滅吳后,看出了勾踐只能與之同苦,不能與之同樂。他離開時,還拉上好友文種,但他不肯走,最終果然落得個被除的下場。
西漢開國功臣韓信被除前,也曾感概:「果若人言,‘狡兔4,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比起劉邦除掉功臣,朱元璋清理得更狠。似乎開國皇帝除掉功臣,已經成了「約定俗成」的慣例。
但在歷史上大大小小的開國皇帝中,總還是有幾位沒有殺功臣的。比如宋太祖趙匡胤,他采取了「杯酒釋兵權」的和平手段,奪了功臣們的權,只給他們榮華富貴。但這種手段,也相當于剝奪了開國功臣的政/治生命。
光武帝劉秀,性情溫和,也沒有清理功臣,是歷代開國皇帝中做得比較好的。除了趙匡胤和劉秀,其實還有一位開國皇帝也沒有清理功臣。他在后世的心目中,卻一直是一個暴君形象。
此人便是大秦帝國的始皇帝——秦始皇嬴政。說嬴政是開國皇帝可能有些不嚴謹,畢竟在他之前,秦國就已經存在了幾百年了,稱王也已經有5世了。但如果把「開國皇帝」的「國」限定為「帝國」,那就沒什麼紕漏了。畢竟秦國到了秦始皇這里,才從王國成為了帝國嘛。在后世大眾的普遍認知里,秦始皇是一個非常殘暴的皇帝。他焚書坑儒、奴役天下百姓為自己修建陵墓和阿房宮……
可歷史上真實的秦始皇,真的是這樣的人嗎?首先「焚書」的確不假,秦帝國燒掉了山東六國的大部分書籍,但都留有備份。分裂了幾百年的華夏大地,統一了土地而不統一思想,難道算真正的統一嗎?至于「坑儒」,大部分都是騙他的方士和騙子,而且460多人的數量比起后世帝王動不動就除掉成千上萬人,根本就是小巫見大巫。在皇權時代,皇帝收拾幾個人,真的算不上稀罕事。
秦始皇為華夏開拓了南越和北方,使得大秦的國土比之前七國加起來的還要大,由此也奠定了后世王朝的版圖基礎。他統一了文字、度量衡,讓中國第一次真正地實現了統一。
在此之前,各國有各國的文字、貨幣、文化習俗,加上「百里不同音」,隨著時代的演變,極有可能語言上的區別也會越來越大。到那時,和歐洲面積差不多大的中國,極有可能也會像歐洲那樣:一大堆的小國家。也正因為統一的功勞,秦始皇是后世公認的「千古一帝」。
秦始皇賭上了大秦帝國的國運去實驗郡縣制,為后世確定了行政的基本模式。他確定的中央集權制度,也是后世之基。貫穿封建王朝始終的,大多是在西漢的基礎上改進和演變的。但漢繼承的是秦的制度啊,所謂「漢承秦制」,不是沒有道理的。秦始皇為華夏做出了這麼大的貢獻,卻依舊被后世揪著污點不放,以至于時至今日,還被大多數人所貶低甚至唾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