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存在四百多年,為何卻沒有留下文字?諸葛亮南征所見或可揭秘

天空之城 2023/01/04 檢舉 我要評論

夏朝是一個撲朔迷離的朝代,晚于它的商朝遺存—殷墟早已被考古發現,甲骨文的出土也將商王世系脈絡梳理得非常清晰;而早于夏朝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堯舜文明,也得到了陶寺遺址的證實。

唯獨能夠證明夏朝存在的夏墟至今仍未找到,只有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在考古學上進入了夏紀年,但也屬于夏朝后期都邑了,不能窺以夏朝全貌。

那麼夏朝到底存不存在呢?答案是肯定的。

《竹書紀年》曾明確記載:「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與無王,用歲四百七十一年」,夏商周斷代工程也認為夏朝的存續時間在400年以上。

事實上,直到戰國初年時,大禹直系后裔所建立的杞國仍然存在,在南方一度稱霸的越國也是夏人的分支。這些都足以表明,夏朝是的的確確存在過的。

但奇怪的是,存在了400多年的夏朝卻沒有留下文字,這也成為「疑古派」質疑夏朝是否存在的主要攻訐。為什麼文字如此重要?這是因為文字是人類進入高等文明所必需的工具,只有產生文字,才能把所積累的智慧和經驗傳給下一代人,作為文明持續發展的階梯,否則將永遠停留在原始部落的蒙昧狀態,而不能定義為國家。

夏朝的存在,相信國人已不會有任何質疑,而二里頭考古至今沒有發現夏朝文字也是事實,這就不免讓人產生疑問:夏朝到底有沒有文字,如果有為什麼沒有流傳下來?

諸葛亮南征時的見聞或許能解釋這一困惑。

據《華陽國志》記載,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平南中之戰時,曾見「夷中有桀黠能言議屈服種人者,謂之‘耆老’,便為主。論議好譬喻物,謂之‘夷經’。先畫天地、日月、君長、城府;次畫神龍,龍生夷,及牛、馬、羊。」

所謂「夷經」,就是南中地區獨特的圖像文字,屬于象形文字的早期階段,并且只有巫師才能釋讀,一般人難以理解,這跟考古發現的新石器時代各類刻畫文字有異曲同工之妙。

生活在南中的夷人是人類文明演進的一個縮影。而夏朝同樣處于新石器時代向國家文明的過渡階段,夏文字的演進和傳播或與諸葛亮所見的夷經相類似,載體是結繩刻木(因極易腐爛,考古難于發現),由專門的巫師記錄和釋讀,文字的傳習范圍局限于少數負責宗教的貞人。

按照正常的發展脈絡,即使在夏朝滅亡后,其所創制的文明制度和演化的文字,會理所當然的被后續朝代所繼承。但夏商易代卻是個特例,夏文化起源區域位于考古學上的西方,原與仰韶文化相近,而殷商文化則起源于東方,繼承自大汶口文化。二者在時間上是共存的,殷商形成了獨有的文化脈絡。

所以,夏人遵命而商人尊神,商王每事都要占卜,無日不卜、無事不卜,每次占卜都要把卜兆和所卜之事記錄下來,刻在龜甲獸骨上的卜兆旁,以備商王查驗,同時也為傳給下一代貞人。

記錄內容的繁雜和刻寫載體的不同,客觀上造成了商朝的文字(甲骨文)得以在更大的范圍內傳播。據甲骨文記載,僅商王武丁時期,負責占卜的貞人就多達73人。

加之盤庚遷殷以后,商朝建立了一個東達遼東、南跨洞庭、西抵關中的廣闊疆域,為了統治廣大的土地和眾多的人民,貞人集團不再局限于僅僅為商王服務,他們通過祭祀的方式教導人民,遵行典章制度和既定成規,在這一過程中,原本僅供貴族和卜人使用的文字逐步向下層傳播。

夏商的這種差異,也導致了夏朝文字無法流傳至今。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