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萬億噸!北極「休眠」甲烷或被喚醒,第六次大滅絕時期到來?

天空之城 2022/08/10 檢舉 我要評論

自從人類開始藐視自然之后,許多積少成多的「孽力回饋」就開始凸顯出來,搞得人類十分頭疼。這之中影響最大的可能就是 全球變暖了, 別看只是溫度的增長,卻像是打開了各個地區的「潘多拉魔盒」

此前大家聽得比較多的應該都是有關于南極的變化,卻不知道北極也一直在憋著「放大招」, 因為在北極其實藏著1.4萬億噸「休眠」的甲烷

如今,這些甲烷或許要被喚醒了,難道第六次大滅絕[高·潮]臨近了?

北極的甲烷

此前人類在尋找新能源的時候, 將海底的可燃冰當成了未來石油的替代品,可是拖了這麼久都沒有開始開發,除了受限于技術以外,更重要的是不想在開發的過程中讓大量的 甲烷釋放出來。

相較于二氧化碳來說, 甲烷這種溫室氣體的影響作用會更強,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3倍左右

在北極的海洋當中就含有大量的甲烷,這些甲烷小氣泡冒出海面的時候,人們并未注意到有什麼異常。可是隨著全球變暖對各個區域都產生了影響,科學家開始察覺到在北極海面之下蘊含的危險。

甲烷作為一種有機化合物,在常溫之下是無色無味的氣體,一般來說是比較穩定的。

可是它對 溫度和氣壓的要求還是比較高的, 所以當全球變暖影響到北極海域的溫度時,海底的可燃冰就將甲烷分解了出來,這些甲烷正是我們看到的一串串小氣泡。

此前,英國國家海洋學中心研究人員乘坐一艘英國皇家科考船,考察了北極地區的西斯匹次卑爾根海域。他們使用聲納探測到從海底升起的甲烷氣泡串數量超過250個,已收集了不同深度的氣泡樣本進行分析。

科學家表示,在北極海域從前低溫高壓的情況下,可燃冰在海底360米左右的位置就能夠保持穩定,起碼不會分解釋放甲烷。可是如今隨著海水的上升,這一深度產生了明顯的變化, 得到400多米才能維持穩定了

根據現有的考察來看, 身處北極海域的甲烷至少有1.4萬億噸,過去它們大多都在「休眠」,可是在人類使地球不斷升溫的過程中,大量的甲烷被喚醒了。

而它們蘇醒對于人類顯然不是好事, 這只會讓現階段已經非常嚴峻的全球變暖情況變得更加危險

除此之外, 在北極圈地區還有著大量的凍土,這些凍土在融化之后,也會釋放出許多甲烷。從前堅硬的永凍層,如今都在溫度的變化之下變成了濕地甚至形成了湖泊,這些湖泊當中不斷冒出的小氣泡,就是在溫室效應中再添一把火的「甲烷」。

數據顯示,在100年的熱量誘捕統計中,甲烷的排放約為二氧化碳的25倍,所以它們的釋放可能會讓全球變暖發展到無法控制的地步。

人類如今雖然有能力探索宇宙了,但是距離實現星際移民還有很長2003年與2017年的多年凍土程度的路要走。因此如果全球變暖的形勢越來越嚴重,那麼我們可能在沒有飛出去之前就被地球環境制裁了。

為此許多悲觀的人甚至表示, 一旦溫度到達了某個限值,北極的1.4萬億噸甲烷都被喚醒,那麼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事件就真的要來了,而始作俑者就是人類。

生物大滅絕事件

相較于地球漫長的年齡來說,地球生物誕生的歷史其實并不長。 但是就在這幾億年的歲月當中,地球上的生物已經經歷過5次大滅絕事件,每一次生物大滅絕到來,都會將整個生物圈重新洗牌。在災難結束之后,新的生物會陸續登上舞台。

人類的祖先哺乳動物,正是在經歷第五次生物大滅絕之后,才開始崛起。如果說沒有這次意外將恐龍打入萬劫不復的境地,那麼哺乳動物是很難迎來自己的盛世的,畢竟對手實在是太強大了。

地球歷史上發生過的生物大滅絕事件分別是奧陶紀生物滅絕、泥盆紀生物滅絕、二疊紀大滅絕、三疊紀大滅絕以及白堊紀大滅絕。

這之中除了大家最熟悉的白堊紀大滅絕之外,最慘重的一次是發生在二疊紀末期的大滅絕事件, 這一事件造成超過95%的生物滅絕

隨著科學家對此前五次生物大滅絕的研究愈加深入之后,他們就顯得更加害怕, 因為以目前地球的現狀以及物種減少的情況來看,第六次生物大滅絕[高·潮]可能已經臨近了

值得一提的是,科學家的這種認知一般是在 全球變暖影響凸顯之前提出的,隨著各地的「孽力回饋」越來越多, 已經沒有人敢說人類絕對能夠在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事件中幸免于難了

畢竟我們的頭腦再聰明,也不過是肉體凡胎,所以在環境的劇變之下,人類能否快速適應還是要看運氣。

尤其是像凍土融化、甲烷釋放、冰川融化等事件愈加嚴重時, 第六次生物大滅絕的影響會比人類想象得更嚴重,來的時間可能也會更早

資料顯示2014年,美國杜克大學生物學家斯圖爾特·皮姆發表研究警告人類已經進入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時期,稱目前的物種滅絕速度比正常情況快1000倍。

由此可見,在許多人心中生物大滅絕可能是「一次性」的, 但是科學家則認為這個過程是循序漸進。按照他們的觀察數據來看,我們早就已經進入了滅絕前奏卻不自知。

北極休眠甲烷被喚醒就像是一個信號,在警告人類如果再不行動,溫室效應在未來將會惡化到難以想象的程度,而人類文明肯定會因此滅絕。

不過對于這件事情,不少科學家也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并未到來, 這些跡象只不過是人類活動對自然產生的影響罷了。不論是升溫還是甲烷,在短期之內都不會影響到人類的生活。

部分科學家持有樂觀態度

這些年被人類宣布野外滅絕的生物有很多,但是有一些往往在過了幾十年甚至百年之后又冒了出來,讓人摸不著頭腦。

所以部分科學家認為, 滅絕動物的統計數據不夠精確,有一些被判定滅絕的生物可能生活在人類并未涉足的地方

費希爾在《皇家學會學 b輯:生物科學》里寫道:我們確定的自16世紀以來走向滅絕的哺乳動物有187種,然而有67種曾經從人們眼前消失的動物又重新露面。

如果我們僅僅以動物滅絕的數字來判定生物大滅絕事件即將到來,未免有些太不客觀。而且相較于幾億年的生物進化史尺度,人類這短暫的歷史數據并不能說明什麼。

畢竟自然界是有自我調節能力的,只要不是做得太過分,想致使大滅絕事件發生是很困難的

除此之外針對北極甲烷被喚醒的問題,普林斯頓大學有了一些與眾不同的發現。 原來由于甲烷細菌的缺失,他們發現許多的北極土壤在吸收甲烷,而且這種吸附能力會隨著溫度的上升變強

他們在北極地區進行研究的時候就發現,這里的溫度在三年之間從0攝氏度上升到了18攝氏度,可是甲烷非但沒有升高反而減少了。這就意味著, 一些富含甲烷的土壤或者海域將其排除后,其他的地區會進行吸收,而且吸收能力在不斷增強

當然,吸收甲烷的應該是其中的一種細菌或者細菌群,它們在溫度升高的情況下活力更盛。這樣來看的話, 自然好像確實有維持微妙平衡的能力,而人類文明也不會就此隕落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