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是古代最受人追捧的職業,為了成為皇帝,無數人前仆后繼,可以說能夠成為皇帝的人,無一不是大氣運加身,背景、時機等缺一不可,但成為皇帝后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嗎?
有的皇帝即使昏庸也可以安享晚年,但有的皇帝卻要成為亡國之君。
在明朝初年,就有這樣一位皇帝被迫遠走他鄉,離開中原地區,失去了皇位和人脈的他,在異國他鄉的生活自然十分凄涼。
朱陳之爭
元朝末年群雄割據,其中以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三股勢力最強,頗有當年三國爭霸的氣勢。
但張士誠是商人出身,霸氣不足,他能夠做到稱霸一方已經到達了他的極限。因此, 這場戰斗實際上屬于朱元璋和陳友諒,勝者完成統一,登基為帝,敗者接受命運,退出歷史舞台。
鄱陽湖一戰,誰都沒有想到陳友諒會敗,從當時的情況來看,陳友諒兵力占據絕對優勢,又是他最擅長的水戰,可陳友諒還是輸了,而且輸的很徹底,當場身亡。
雖然在這之后不久,陳友諒的兒子繼承了他的位置,但天下大勢已定, 鄱陽湖之戰后第二年,朱元璋大軍打至武昌,大戰一觸即發。
戰爭講究天時地利人和,此時陳友諒的兒子陳理無論哪一方面都不占優勢,先是麾下第一大將張必先被常遇春擊敗,接著陳友諒舊部羅復仁前來勸降,大勢已去,當時年僅14歲的陳理最終選擇向朱元璋投降,爭取一線生機。
那時的朱元璋還不是后來殘忍嗜殺的皇帝,對于陳友諒的投降,朱元璋表達出了自己的寬容,封陳理為歸德侯,并給他留下了大量的家產,還將陳友諒的父親以及哥哥都封作侯、伯,讓他們一家人居住在南京,享受貴族待遇。
此情此景,陳理能夠獲得安穩的生活已經是天大的機遇,縱觀歷朝歷代,能夠獲得這樣待遇的人屈指可數,但陳理的選擇卻讓人十分迷惑。
陳理的舉動
雖然當時陳理選擇了主動投降,但更多的是因為形勢所迫,陳理的內心并不甘心。
曾經的皇帝和現在的小貴族,簡直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再加上朱元璋對他的密切監視,內心忿忿不平,經常在私下對朱元璋口不擇言,但朱元璋對此的表現確實忍讓。
一方面,當時天下雖然完成統一,但內部反叛勢力依舊存在,邊境線也不是很穩定,所以朱元璋不愿明朝內部再出現問題;
另一方面,當時的朱元璋一直想打造一副「仁慈、寬容」的皇帝形象,不想造成太多的殺戮,所以對于陳理的舉動,朱元璋往往以長輩的姿態寬恕了他。
但時間一長,陳理依舊保持這樣的狀態,朱元璋開始坐不住了,他開始懷疑陳理是不是受到了別人的挑唆。
一旦出現這種想法,陳理的命運就會出現轉折,對于一個無能的亡國之君,朱元璋可以無限期地容忍他,畢竟他翻不起什麼浪花。
但是對于一個隨時可能被挑唆甚至被利用的亡國之君,朱元璋絕對不會坐以待斃,那麼該如何處理這個陳理呢?
當時擺在朱元璋面前的有兩種處理方式,一種是直接除掉陳理或者將陳友諒的家人全部除掉。
放在朱元璋人生晚年,他會毫不猶豫地選擇這種方式,除掉一個人和除掉十個人對他沒有什麼區別。
但那時馬皇后還在,朱標也在,朱元璋此時還是一個比較善良的人,所以他選擇了第二種方式: 讓陳理遠走他鄉。
這次的遠走他鄉可不是去一個明朝的邊境地區,想要讓陳理沒有任何威脅,就必須讓他離開明朝的國土。
所以在洪武五年,朱元璋正式下令,讓陳理一行人遠走高麗,那時的高麗還是明朝的附屬國,朱元璋一聲令下,高麗國王不敢不從,將陳理當做明朝的貴族去接待。
那幾年陳理的生活標準非常高,生活的也非常舒適,無非就是沒有太大的權力而已。
但好景不長,陳理的生活標準很快直線下滑。
晚年凄涼
1392年,李成桂取代高麗,建立了李氏朝鮮,雖然李氏朝鮮依舊是明朝的附屬國,但他們對待陳理的態度截然不同。
他們不僅剝奪了其大部分權力,對他的招待也大不相同,根據記載,當時的李氏王朝開始賜予陳理土地,這并不是當他當地主鄉紳,而是讓他自己種地,自力更生。
從皇帝到貴族再到農民,陳理的晚年生活急轉直下,可謂十分凄涼,最后在58歲那年貧病交加而去,而他的兒子也徹底成為了一介平民,那麼陳理的后代后來怎麼樣了呢?
陳理的后代叫做陳明善,關于他的后世傳承目前有兩個說法:
第一個說法是陳明善雖然憑借陳理留下的資源,安穩地度過了一生,卻沒有留下子嗣,也就是說陳友諒一脈已經徹底斷絕。
但另一種說法是陳明善不僅成家立業,還將自己的后代繁衍了下去。
在現代的韓國,陳姓是一個大姓,人口非常多,而在韓國陳姓當中,有不少人堅稱他們是陳理的后代,這些人不但遍布整個韓國,在中韓建交后他們還來到中國尋找自己的祖先,那麼這種說法可信嗎?
根據陳理當時的情況來看,雖然李氏朝鮮對陳理的態度并不好,但是給予她的賞賜顯然已經超過了對普通百姓的標準。
陳理不僅有土地、食物,甚至還有婢女,所以按照普通人的生活狀況來看,陳理想要在朝鮮繁衍后代還是沒有問題的。
而他的兒子陳明善雖然沒有爵位,但家庭財富也遠遠超過普通家庭,如果這時再購買一些土地,將自己的家族繁衍壯大并不是一件難事。
雖然沒有辦法通過族譜、血緣等方式證明現在韓國陳氏就是陳理的后代,但根據歷史資料來看,陳理之子陳明善的確有能力將家族傳承下來,而中國也沒有拒絕他們認祖歸宗的行為。
陳理作為亡國之君,雖然晚年凄涼,倒在異國他鄉,但主要還是因為自己的態度,如果當時陳理的態度非常好,接受眼前的一切,朱元璋也不會讓他離開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