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鞏縣水尾鎮西部有個很不起眼的村子,名叫馬家寨。
按照為村子命名的習慣來說,這個村子中想必大多人都該姓馬,可是讓人意外的是這個村子中大部分人都姓吳。
更讓人想不到的是, 這個村子中的17個村民組,共計477戶人家的2000多人中,侗族和苗族的人數不到400人,其余全為漢族。
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這里的反常無疑是不正常的。
為了探尋這個村子的奧秘,有個名叫黃透松的人就對馬家寨進行了一次深入探訪,最終他得到了結論,即這個村子中的吳姓之人全是明末清初政治軍事人物吳三桂的后裔。
至于說為何此處叫馬家寨,根據村中老人透露, 是因為他們的先人為了紀念一位姓馬的恩人,故此來命名,而當時吳三桂身邊還真有一個姓馬的大將,名叫馬寶,難道馬家寨的名字就是為了紀念馬寶?
順著這個條線索,黃透松又對馬家寨周圍的古墓進行了結果又有了驚人的發現,他不僅發現了馬寶的墓,還發現了陳圓圓的墓。
在走訪村中老年人的時候,黃透松發現,他們對于明末清初那段歷史知道的相當詳細,有些事情甚至還是史書中未曾記錄的,這更加確定了馬家寨中的村民就是吳三桂的后裔。
既然如此,這就有另外一個問題,正史中記載,吳三桂一輩子曾三次造反,而兩度被滿門抄斬,那麼馬家寨中的村民又是吳三桂的哪一支后裔?
經過更加深入探訪,最終得以確定 ,原來吳三桂被滿門抄斬時,有一個兒子成為了漏網之魚,就是他與養母陳圓圓在馬寶的保護下隱居到了馬家寨,得以在此地繁衍生息。
救命稻草吳三桂
明末清初的亂世,成就了很多人,正所謂:亂世出英雄,而吳三桂就是其中之一,至于說他是不是英雄并不重要,畢竟評判一個人的標準有很多,重要的是他活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
吳三桂出身將門,父親是明朝錦州總兵吳襄,舅舅是明末清初的名將祖大壽,有著這樣的家世,吳三桂想要平庸都很困難。
吳三桂年幼時就對行軍作戰很感興趣,而且練就了一身騎射的本領,在崇禎年間,還憑借著一身武藝中了武舉,就此投身行伍,以至于後來還成為了崇禎皇帝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崇禎十六年,吳三桂收到了皇太極的一封回信,信中寫道:
爾遣使遺爾舅祖總兵書,朕已洞悉。將軍之心,猶豫未決。朕恐將軍失次機會,殊可惜耳。
此時的祖大壽已經降清了,皇太極自然也在極力爭取手握重兵的吳三桂,可是吳三桂很猶豫,當他收到崇禎皇帝發來馳援京師的消息后,還是慢吞吞地踏上了入關的道路。
只是趕到的時候,清軍已經退了,不過崇禎皇帝對他還是很器重,甚至還賜給了他一把尚方寶劍,吳三桂感激涕零,面對清軍入侵,他甚至還在寧遠重創了清軍。
崇禎十七年,明廷所面臨的危機更加嚴重,關外清軍虎視眈眈,關內李自成的農民軍氣勢如虹,而崇禎直接將明廷的命運全部押在了吳三桂身上, 只是此時的吳三桂的立場已經動搖了,在他還沒走到北京時,李自成便攻破了北京,崇禎皇帝也自縊而亡。
崇禎一死,吳三桂便如同無頭的蒼蠅,開始在各種勢力中尋找新的主子,最終他選擇了投降清軍, 這棵被崇禎皇帝譽為救命稻草的人物,終究成為了墻頭草。
漏網之魚吳應麒
清軍入關后,攻破了北京城,多爾袞覺得北京城還是很不錯的,便把年幼的順治皇帝以及整個朝廷全部由關外的盛京遷到了北京,而吳三桂也因為助清軍入關有功,被封為了平西王。
吳三桂降清之后,為了得到新主子的賞識,表現地確實很賣力,他不僅平定了李自成的抗清義軍,而且還平定了兩川重鎮重慶和成都。
既然吳三桂那麼能打,清廷自然沒理由不用他,所以吳三桂又被封為了平西大將軍,南征云貴,攻打南明最后一個政權。
吳三桂攻下云南之后,便被清朝委托著開藩設府,鎮守云南,這一待就是十幾年,而云南也成了吳三桂小朝廷,這就進一步刺激了他膨脹的內心。
康熙十二年,吳三桂起兵造反,一時間四川、廣西、陜西、河北等地紛紛響應,清廷為之震動。
康熙十七年,吳三桂登基稱帝,只是五個多月之后,吳三桂便因病去世了,而清廷趁此機會對吳三桂的勢力進行了毀滅性打擊。
吳三桂去世后,清廷平定云南之后,賞給了吳三桂一個滿門抄斬的大禮包,只不過吳三桂的一個兒子卻成了漏網之魚,此子名叫吳應麒。
美滿結局陳圓圓
吳應麒是吳三桂的親兒子,但是按照古人的觀念來說,他又只能叫吳三桂「叔」,因為在吳應麒很小的時候,吳三桂就將他過繼給了自己的大哥。
在吳應麒九歲的時候,被接到了吳三桂的府中生活,吳三桂將其交給了陳圓圓撫養,所以他們母子的關系非常親密。
雖然不能叫吳三桂「爹」,但這并不影響吳應麒在吳三桂中的地位,吳應麒完全遺傳了吳三桂的驍勇善戰,在戰場上總會身先士卒,所以當時的他在軍中十分有威望。
吳三桂起兵造反后,吳應麒被授予了金吾后將軍,吳三桂稱帝后,又將其封為了大將軍。
三藩之亂時,吳應麒率領大將馬寶轉戰貴州、廣西、湖南、四川等地,為吳三桂立下了赫赫戰功,可最終不敵清軍。
史書上對于吳應麒最后的記載是吳三桂去世后,吳應麒退守昆明,此后再無此人的任何記錄。
如果吳應麒被清軍所除,那麼史書中想必一定會有蛛絲馬跡,既然史書中沒有記載,那麼只有一個可能性最大,即吳應麒沒有被清軍所抓到。
這樣一來,我們再結合馬家寨的發現,便能推斷出一個比較合理的結論,即:
吳應麒退守昆明之后,在此地堅持了數年,面對清軍的步步緊逼,他自知沒有任何勝算,但一直在苦苦堅持。
而在吳三桂去世之后,陳圓圓對小朝廷非常失望,她又不忍吳應麒被清軍所除,于是便同大將馬寶商量要找個安全的地方保護吳應麒。
最終馬寶接應到了吳應麒,并于陳圓圓一起去了貴州的一處山下隱居,當然他們還帶上了王府中其他幸存的人。
吳應麒、陳圓圓等人在這里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直到壽終正寢,而隨著他們后代繁衍生息,逐步形成了小村落, 為了感激馬寶,便將村名命名為了馬家寨,直至形成了現如今人數過千的大村落。
參考文獻:《清史稿》、《東華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