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詩人羅隱比起其他的詩人,顯然要更加傷感,也更加倒霉,之所以這樣說,那是由于他的科舉之路,比任何人都要走得更加艱辛,總共參加了十次科舉考試,但是每一次都名落孫山,這也使得他悲痛欲絕;對于古人來說,讀書是唯一的出路,畢竟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讀書人經過十年寒窗苦讀,無非就是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實現人生理想,通過科舉考試改變自己 命運。
科舉考試也的確是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自從隋朝開始首次以科舉的方式選拔人才,古代的科舉一直延續到清朝,一共是有一千多年,選出了很多優秀的人才;當然科舉考試有利有弊,有的時候往往太過于注重形式,反而讓人一些有真才實學的人,沒有那麼幸運,羅隱就是其中最倒霉的一位,前面說過他參加了十次科舉考試,但是始終沒能如愿。
羅隱是很有才華,也很有理想,可是無奈人生生不逢時,即使是有出將入相的才能,可是沒有任何的機會,那也是沒有任何的意義,所以后來羅隱干脆放棄了科舉,去過更為灑脫的生活,整日飲酒作詩,去到各地游山玩水,這一時期他接觸底層的民眾,深入到生活中去,寫下了后來那些令人感動的優美詩篇,譬如這首《雪》就是一首很趣的作品,同時也很感人。
《雪》
唐代:羅隱
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
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
雪是一種很正常的自然現象,每當到了冬天,或者是初春時節,只要天氣變得異常的寒冷,那麼就會下雪;對于很多人來說,可能只會關注雪景,不會去深入其中,從另一個角度去觀察;羅隱在這首詩中就體現出了他悲天憫人的情懷,他并不僅僅只是在描寫雪景,更多的是用溫暖給予了底層人們同情,這也正是此詩最了不起的一個地方,看上去是在寫雪景,其實還是在描寫人生。
這也是一首很典型的五言絕句,寫得很是真誠,也很是感人,每年都入選小學課本,成為詠雪里的千古名篇,不過讀這樣的作品,還是要有足夠的人生經歷,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理解其中的意思,詩人也是從另一個角度來描寫雪景,從而解讀人生,正是這種高超的表現手法,使得這首詩顯得與眾不同,讀來讓人拍案叫絕。
整首詩寫得很抒情,同時也有著詩人深入的思考,開篇的兩句,并沒有直接描寫雪景,而是通過另一種視角來呈現,每當下了雪之后,人們都會開心,會說瑞雪兆豐年,可是這大雪天,真帶來了豐年,那麼又如何呢?
最后兩句則是馬上接上來,從而表達了自己的對于人生的一種解讀,現在長安城還有很多饑寒交迫的人,他們食不果腹,要我說這雪也不要下太多,畢竟對于那些窮人來說,他們的日子越發艱辛。
羅隱以一種極為深情的筆觸,寫出了完全不一樣的雪景,而且更多的還是表達了一種同情之心,看到底層人的悲痛,所以說從這麼一首詩中,足以體現詩人悲天憫人的情懷,從一場原本很普通的雪中,他看到的不是雪景,不是人們所說的瑞雪兆豐年,更多的還是感受到了窮人的無奈,雪下得越大,生活就越發艱難,往往難以熬過冬天,還是不要下那麼多的雪,要是下得太多了,窮人根本無法過下去。讀這樣的作品,還是要有足夠的人生經歷,如果沒有經歷過的話,那自然是難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