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暗物質已經無法支撐宇宙繼續膨脹,宇宙可能正在坍塌中

天空之城 2022/09/16 檢舉 我要評論

根據科學界的測量,我們的宇宙可觀測范圍以太陽系為中心直徑大約有986億光年左右。

對光年沒有概念的人聽到這個數字可能還覺得「宇宙并不大」。

可只要有一個粗淺的「科學常識」,例如光速一秒鐘就可以繞地球飛行七圈半,那大概就能在腦海中勾勒出一束光持續飛900多億年是一個何等驚人的「天文單位」了。

這不得不讓我們思考一個嚴肅的問題,宇宙是如何「成長」為今天這樣的龐然大物?

難道從「奇點」大爆炸的那一刻開始,我們的宇宙就接近今天的面積嗎?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科學界對這個問題的答案也感到很困惑。

盡管人類窮極想象也無法接受900多億光年的星空是在「瞬間」擴張的,可宇宙中均衡分布的天體和星系還是讓真相變得撲所迷離。

起初從「哈勃天文望遠鏡」發現的「紅移光譜」表明,宇宙大部分的天體依然處于逐漸遠離彼此的過程中,這說明宇宙從大爆炸開始一直持續的「膨脹」還沒有結束。

但這又和星系分布密度相互矛盾,一時間科學家也難以從中找到新的奧秘。

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雷納·維斯」提出了一個關于宇宙變化真相的理論。

他首先解釋了我們的宇宙為什麼會處于膨脹中,要知道根據科學家對可觀測宇宙中天體和能量的計算,我們的宇宙根本不可能會發生任何膨脹。

時空虹膜只有在大質量物體的引力作用下才會發生改變,很明顯這不是我們「看到的天體」能夠辦到的,因此科學界才會有「暗物質」和「暗能量」的猜測。

不過起初科學界是把人類肉眼看不到的物質統一稱之為「暗物質」。

但隨著研究的深入,科學家發現事情并沒有那麼簡單,因為暗物質的存在不光是人類的視覺捕捉不到,就連最先進的粒子捕捉儀器都完全無法洞察它的真實面貌。

這說明暗物質是一種只有引力而不具備電磁力、強弱相互作用力的「特殊物質」。

它的確能夠改變宇宙的時空結構,只不過在我們的三維時空中永遠看不到它的身影。

「雷納·維斯」教授通過對銀河系自轉速度和光線曲率的計算,認為人類科學界過高的估計了暗物質和暗能量對宇宙的影響。

盡管它們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可是從銀河系的暗能量、暗物質密度分析,我們的宇宙(至少邊緣區域)并沒有被暗物質或者暗能量束縛。

宇宙很可能已經開始從膨脹轉向坍縮。

但由于星系紅移有一定的「慣性」,從紅移、藍移的結果中很容易忽略這個過程的交叉反應,加上宇宙膨脹的是時空本身,我們卻一直盯著天體的變化,這或許是人類科學無法認清「天體均勻分布」的原因。

由于無法找到時空膨脹的可視證據,對于這個理論科學界依然保持著懷疑的態度,只是把它看作解釋天體分布密度的一種科學猜想。

要知道任何一個理論必須有實驗結果來佐證才能讓人信服。

可往往這種涉及到「宇宙終極」的科研領域都很難再實驗室里找到答案,這種遺憾并不能彌補理論的缺陷。

科學界雖然鼓勵富有想象力的「預言」,卻無法把它當成嚴肅的科學來對待。

這也反向導致許多「玄奧」的猜測慢慢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而它們很可能是正確的。

科學研究不可能沒有遺憾,尤其是當我們研究的是關于整個宇宙奧秘的知識,走些彎路不可避免,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彎路中看到不一樣的「真理」,并攜帶著這樣的理論,重新回到科學探索的大道中。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