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張飛、趙云、黃忠、馬超,并稱為三國時期蜀國的五虎上將,他們每一位都為蜀漢事業立下赫赫戰功。
按理來說,劉備對于他們五人應該是絕對的信任,尤其是在關羽、張飛去世之后,趙云作為跟隨劉備時間最長的將軍, 縱使不像諸葛亮那樣封為托孤老臣,也應該在蜀國擁有者舉足輕重的地位,可是實則不然。
在劉備臨終前,他竟然囑咐其他人,說「子龍不可重用!」
是他傷重得神志不清了?還是其中另有隱情?他真的不怕傷了眾人的心嗎?他又為何會留下這樣的話語呢?
一、劉備遺命「子龍不可重用」
關羽一生勇武,最后卻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
在多次向孫權投降無果后,最終帶領著殘余部隊想要沖出重圍,但奈何雙方兵力懸殊,關羽只能自我了結。
關羽身死,可謂直接影響了蜀漢的發展。
為了給關羽報仇,劉備向孫權發起了全面的進攻。為了響應劉備的計劃,張飛也是加緊準備,想要與劉備進行配合。
怎料,由于張飛過于急躁,對手下的嚴厲引起了他們的不滿,于是他的兩個手下便趁著張飛熟睡將他暗害,轉投了孫權麾下。
張飛的身去讓本就惱怒異常的劉備徹底失去了理智,他不顧眾人的勸阻,堅持向孫權發起了進攻,甚至連他的左膀右臂趙云,以及他最信賴的軍師諸葛亮都沒能攔得住他。
憑借著一腔怒火,蜀國的軍隊士氣高漲、連戰連捷。
可是最后,卻被孫權啟用的小將陸遜,來了一個火燒連營。若不是劉備等人跑得快,或許就要倒在當場了。
縱使劉備逃過一劫,可是蜀國的大部分有生力量,也經此一役損傷殆盡。
劉備在白帝城修養之時,已經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因此便叫來了幾位心腹商量后事。其中就包括了對蜀國未來發展的規劃。
在他諸多囑托當中,有一條讓人們捉摸不透,那就是「子龍不可用」。
趙云趙子龍,為了蜀國打野拋頭顱灑熱血,立下了無上戰功,這不僅在蜀國是人盡皆知的事情,甚至于整個天下對于趙云的事跡都耳熟能詳。 那麼劉備,為什麼要在自己走后,可以限制趙云的發展呢?
其實二人之間早有芥蒂。
二、「記仇」的劉備
趙云七進七出單騎救主,為劉備保下了尚在襁褓之中的劉阿斗。當時的劉備對于趙云可謂是感激涕零,甚至還高喊著「 為了你,險些傷我一員愛將。」
這幅場面,任誰看來都足以證明劉備對于趙云的重視。
在那之后,便一直與劉備形影不離,成為了劉備的左膀右臂。仿佛有趙云在側,劉備就有了跟任何人「叫板」的底氣。
不難發現的是,在劉備發起對孫權的討伐時,有兩個人并沒有隨他同去,一位是他最信任的軍師諸葛亮,另外一位就是趙云。
按理說如此大規模的行動,作為智囊的諸葛亮,以及在當時作為主要戰力的趙云,不可能會缺席,但是偏偏劉備就勒令他們二人駐守,其中的原因也很簡單,正是因為二人曾組織過劉備的這次討伐行動。
諸葛亮身為蜀國軍事,他從戰略的角度給劉備提出意見,以當時的情況,不適合出兵伐吳,但是奈何劉備被憤怒沖昏了頭腦,因此哪怕是諸葛亮的勸說,他也聽不進去。
諸葛亮無奈,只好給劉備作出戰略安排,以盡量讓此次戰/爭的結果,對蜀國有利。
相比于諸葛亮,趙云勸阻劉備的方式,可要強硬了許多,他直接批評劉備。
當時的蜀國跟吳國乃是盟友關系,如果蜀國突然對盟友發動攻擊,這明顯違背常理,而且他們此時最大的敵人是魏國,不應該貿然內耗。
從大局觀上來講,趙云說得也在情理之中。但是他絲毫沒有考慮到,當時的劉備已經處于暴怒狀態,關羽、張飛,可是他的結拜兄弟,他們兄弟三人從無到有、白手起家,情意深重。而且他們還是劉備真正的左膀右臂,無論于公于私,他們的仇不能不報。
所以劉備果斷地讓趙云駐守,此次伐吳行動,也讓他坐上了冷板凳。
三、劉備的「以防萬一」
當然僅此一件事,他也犯不上將趙云提出核心圈,最主要的是,趙云與劉備的想法,一直不合。
早在劉備平定益州之后,劉備與眾人討論如何論功行賞之時,二人就齊國沖突。
劉備等人想要將益州的土地,封賞給有功之臣,大部分的將領都支持劉備的這一舉動,但是趙云卻堅持反對,甚至還引經據典地講出了霍去病的故事,給劉備狠狠地教育了一番。
劉備雖然表面上點頭稱是,采納了趙云的意見,但是心里卻將趙云畫上了一個重點號。
趙云的意見實際上是因為他從一個平民的角度出發,他考慮的是如何為百姓謀福,做真正的仁義之師,而劉備則考慮的是如何讓將領為他賣命。
二人的思維方式相佐,就注定了趙云日后,可能會對劉備的相沖突。
劉備活著的時候,他可能還會限制住趙云,可是如果劉備沒了,那麼日后「扶不上墻的劉阿斗」,又如何讓趙云心甘情愿地俯首稱臣呢?
劉備在他臨走之前,才會命令眾人,子龍不可重用,就是怕他日后兵強馬壯,有足夠勢力之后,對蜀國產生危害。
事實上如果不是趙云為蜀國建立的功勛太多,如果不是他對劉備、劉禪父子都有救命之恩;如果不是當初趙云面對曹操的招攬依然行忠義之事,那麼趙云的下場很可能就跟魏延相同了,也不再是不受重用那麼簡單。
反觀趙云,當時他的年紀已經偏大,并且因為常年征戰,身上也有多處暗傷,能夠清閑地度過余生,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