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封建王權的權柄擁有者來說,不怕江山打不下來,就怕江山被人拿走。自秦始皇在位時就是如此,這一千古帝王為了維系自己的權威,為自己建立的陵墓甚至都是咸陽城的樣子。
權力自古就是一把雙刃劍,能打江山,也能傷己。多少人在封建王權的爭奪中失去了自己的性命,而留下來的那些人,則一直將權力視若珍寶,恨不得摟著權力睡覺。
清朝乾隆皇帝也是如此。 作為歷史上少有的長壽皇帝,也是在位時間極長的皇帝,到了八十五歲那年退位之時,乾隆依然迷戀權力。他甚至拒絕交出傳國玉璽,而當時劉墉在他耳邊說了八個字,乾隆立刻交出了玉璽。劉墉當時說的是什麼呢?
身處盛世的皇帝
作為封建君主,無論是在位時間還是政/治清明,這方面乾隆都是皇帝的榜樣。「壽與天齊」雖說只是一個美好的愿望,但是乾隆卻以高壽和在位時長打敗了一大批皇帝。
其實按照政/治能力來說,他是比不上康熙的,但是前面的皇帝把底子打好了,乾隆也就是「康乾盛世」的創立者之一了。 其實按照皇家的祖宗禮制,乾隆并非嫡長子,順位繼承他是沒有勝算的。
但是因其早年間就十分聰慧,得到了康熙的親自關照,慢慢地就變成了康熙心中理想的繼承人。其他王爺、皇子都十分焦急,但這是康熙自己的決定,誰也無法阻止。
果不其然,康熙去世之前,將皇權交到了乾隆父親雍正的手中。能做皇帝的都不是傻子,雍正皇帝明白,這一舉動就是告訴自己,乾隆有了資格成為未來的繼承人。
因而除了爺爺的關照之外,乾隆在即將成為皇帝之前,又擁有了雍正皇帝這個老師。并且雍正在位之時乾隆已經成年,此時很多大事雍正都交給他去辦,在此期間乾隆的治國理政之能力突飛猛進。
由兩位皇帝親自調教,并且被認定為唯一的繼承人,這種幸運在歷史上都是少見的。雍正去世之后,負責繼承的官員打開遺詔,毫無意外,上面寫的繼承人就是乾隆的名字。
上位之后的乾隆,只要不是個徹底的傻子,在康熙和雍正的治理前提之下,怎麼可能把國家搞得一塌糊涂呢? 當然,乾隆也確實有些文治武功,在位期間雖然出現過類似于文字獄的問題,但是總體情況還是不錯的。
舍不得位子的乾隆
皇帝的位子坐多久都不會讓人厭煩,權力只會讓人越陷越深,乾隆也是如此。他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高壽皇帝,在位時間超過了六十年,這一時間甚至超過了普通人的平均壽命。
在上了年紀之后,乾隆也想了很多,曾經在朝堂之上許諾:自己的爺爺對他有教養之恩,因此他自己的在位時長不應該超過康熙。 乾隆表示他一定會在自己在位六十年的時候,禪讓皇位。
乾隆在位六十年的那一刻,他已經是八十六歲高齡了。只不過朝上的大臣看著日子一天天過去了,但是皇上好像沒有任何要退位的意思。 搞笑的是,當有人提出當年乾隆的金口玉言之時,乾隆早就忘得一干二凈。
只不過當時的乾隆早就不是十幾年前的他了,因為政/治一直清明,所以乾隆很享受自己在龍椅上的生活。等到大臣們說到他曾經許下的諾言,乾隆卻不想執行了。只不過想反悔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皇帝說過的話就是一言九鼎,若是反悔必定成為笑柄。如此,乾隆還是得退位,不過在退位的時候乾隆卻耍起了小性子。
劉墉八字箴言,得來傳國玉璽
1795年,是乾隆準備退位的日子。只有乾隆交出象征皇權的傳國玉璽,整個禪讓的流程才算完成。 然而等到事情真正進行到這一步,乾隆卻撂挑子了。他怎樣都不愿意交出傳國玉璽,說什麼都沒用。
如果最后一步傳國玉璽的交接沒有完成,那麼之前的儀式全部都會作廢,乾隆讓所有人都陷入了兩難境地。就在眾人都不知道作何處理時,劉墉表示自己想了個辦法,要和乾隆一對一的談一談。
劉墉見到乾隆之時,并沒有逼迫這位太上皇,只是勸說乾隆:傳國玉璽乃國家圈里根本,若是這個儀式不再進行,那麼一切前期工作全部都白費了。在和劉墉交心之后,乾隆才說出實情。
乾隆表示:他當然會履行自己的諾言,但是到了這一步,一想到自己交出玉璽就失去了所有,以往的榮耀和權力都會離他而去,這種失去是他無法承受的。這奇怪嗎?并不,他已經在位超過半個世紀,權力是有「黏性」的,在位時間越長,對其迷戀就越大。
事情到了這一步,劉墉沒有多說,只說了八個字:「登基不能沒有玉璽。」
而此后,乾隆終于走出來,交出了傳國玉璽,整個讓位儀式也得以完成。其實劉墉這八個字也沒有多大的魔力,只不過是讓乾隆想清楚了一件實事:歷來皇權皆是如此。
他的皇位是怎麼來的?還不是自己的祖父傳父親,然后再傳給他? 他之所以能夠在位六十年,和傳國玉璽的交接不無關系,如果當年自己登基之時沒有傳國玉璽,還能有現在的他嗎?
結語
壽命是有限的,乾隆明白,即使自己現在不放手,他能夠握住權柄的時間也沒多長了。 若是再優柔寡斷,那麼之后不但無法繼續享受權力,反而會落得個沒有誠信的罵名,這對不起他幾十年的統治生涯。
就這樣,乾隆將自己的權力交給了兒子。只不過此后四年間,新任皇帝無論大事小情全部都要請示乾隆,這是乾隆自己立下的規矩。雖然劉墉的話讓他釋然的,但是要一下子放開權力,他還是做不到。
一代帝王尚且如此,那如果是普通人遇到這樣的誘惑又會怎麼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