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二,切二斤肉來」,宋朝人口中的二斤肉,究竟是什麼動物的肉?

宋杰 2023/02/15 檢舉 我要評論

古今「宋朝題材」的小說里,一個常見的場景, 就是「下館子切肉」。

比如古典名著《水滸傳》里,諸如林沖、武松、宋江、李逵等好漢們,都有在酒店里「切出二斤熟牛肉」「大塊肉切二斤」「切了二斤羊肉」的經歷。《三言二拍》里幾篇以宋朝為年代背景的小說里, 同樣有「每日要吃二斤多肉」「要討二斤肉」等場景。仿佛這「下館子切二斤肉」,就成了宋代生活的標配。

其實,如果對照宋代歷史的話,這類場景,也確實有生活素材。 比起唐代來,宋代的肉食消費,范圍顯然更大。以蘇東坡的話說,就連生活在宋代農村的「上戶」,每天的生活也是有酒有肉。而放在宋代的城市里,餐飲消費更是火熱。北 宋都城汴梁里,僅知名大型酒樓就有七十二座,號稱「七十二正店」,大多有百步長的主廊,其中最大的樊樓高三層,可容客人上千。小型的「腳店」更有上萬家,各種名吃琳瑯滿目

甚至在宋朝餐飲業,還出現了名為「逐時施行索喚」的外賣服務。比如在傳世名畫《清明上河圖》里,就有外賣小哥的身影。那活靈活現的身姿,叫多少觀者都恨不得穿越過去「下個單」……

不過這里必須要說的是,別看宋朝的餐飲業如此發達,但這其實也只是集中在大城市里。照北宋名相呂蒙正的話說, 宋朝城鄉差距極大,哪怕汴梁周圍的農村,也是「饑寒死者甚眾」。在「上戶」能吃上酒肉的農村,普通的農民卻是「不能營三餐之飽」,有些地方的農民一天只能吃上一頓飯。宋朝官員更感慨農村「田野之民食糟糠」。所以,哪怕未來真有了「時空穿越技術」,「 穿越到宋朝吃二斤肉」的愿望,也是個看運氣的事兒。

但即使這樣,小說里的宋朝肉食,也依然饞壞了不少現代吃貨們。有個問題更深受「吃貨票友」的關心: 宋朝人「下館子切二斤肉」時,主要都是吃什麼肉呢?

如果參考《水滸傳》的話,「切二斤肉」經常是「切牛肉」。武松、林沖等人更有「吃了二斤牛肉后干大事」的名場面。但《水滸傳》雖然寫的是宋朝事,卻是誕生于元朝末年。小說中的生活場景,也多是元代風格。 元代雖然也有「并不得宰殺牛馬」的禁令,但由于元朝法令寬松,執行力也弱,所以民間偷宰非常猖獗。元曲里還有不少作品,諷刺屠戶勾結官差偷宰耕牛的活劇。到了元末施耐庵寫《水滸傳》時,「吃牛肉」也就更普遍一些了。

但放在宋代卻不同,宋朝對「擅自宰牛」的處罰更嚴,元朝只是「杖一百」,宋朝卻是要判一年徒刑。只有病死的牛經官府允許后才可屠宰。所以牛肉的價格也奇高。宋徽宗年間時, 一頭耕牛的市場價不過5到7貫,但一頭死牛如果切了賣肉,卻能賣到25貫。要知道,宋朝七品縣令的月俸,也不過只有12貫錢。切二斤牛肉?在宋朝真是個燒錢的事兒。

不過哪怕有錢,宋朝人最「上台面」的肉食,卻還要屬羊肉。兩宋三百年里,宋朝社會各階層,都視羊肉為至高美味。宋朝宮廷規定「御廚止用羊肉」,歷代皇帝多是羊肉的鐵粉。宋仁宗有次想吃羊肉,半夜里硬是給饞醒了。 單是宋神宗在位年間,宋朝皇宮每年消費羊肉就在四十三萬斤以上,這還算比較節儉的,多的時候,宮廷每年要殺掉十萬多只羊。

除此以外,宋朝還用羊肉給官員「發工資」。從宋真宗年間起,宋朝外任官員每月享受「食料羊」福利,即每月給外任官員兩頭至二十頭羊,單為這筆開支,大宋每年就要「發」出去數百萬只羊。 宋朝的權貴們,自然也是吃羊成風。比如北宋高官蒲宗孟,每年就要吃掉四千只羊,宋朝士大夫們每次舉行飲宴,羊肉更是宴席上撐場面的硬菜,「會客食羊肉」成了官員間的習俗。汴京等城市里的大型正店,也多以羊肉名菜為招牌。

可以說,放在宋代的高檔宴會上,若是「切二斤肉」,大機率就是羊肉

不過,這羊肉雖然好吃,在宋朝卻是沒幾人能吃得起。宋代有些地方的羊肉,一斤能賣到900文錢。這樣的「天價羊」別說老百姓,就是官員也「俸薄如何敢買嘗」。其實在整個宋代,「吃羊」多是高官權貴們的專享。大詩人陸游就吐槽說,南宋戶部的官員由于常有外快,因此能吃上羊肉, 但其他各部同級別的官員,由于俸祿太低,就沒了這個口福。曾經官居「副省級」的陸游,都是如此「饞羊肉」。

陸游尚且如此,更低級別的官員,「吃羊」更是奢望。《夷堅志》里記載,宋朝一位主薄的弟弟娶媳婦,新娘是尚書家的女兒,嫁過來后就鬧著要吃羊肉。身為「大伯哥」的主薄大人只能無奈苦窮:「吾家寒素,非汝家比,安得常有羊肉」。沒有羊肉吃什麼肉?主要是豬肉。

所以,能在宋朝隨便在飯店里「切兩斤羊肉」的人,不是大富大貴,就是發了橫財。

比起名貴的羊肉來,宋朝人更常吃的,就是豬肉。雖然在北宋皇宮里,每年只消費豬肉四千多斤,地位比羊肉低得多。放在民間市場上,豬肉價格也長期在每斤120文左右,高于宋朝普通市民每天的收入。但對于基層官員來說,這總算還是吃得起的。 雖然蘇軾都吐槽過豬肉「賤如土」,可在汴京的「餐飲市場」上,豬肉卻極得寵。同樣還是在還原北宋汴京生活的《清明上河圖》里,就有「生豬招搖過市」的一幕。

印證這一幕的,還有《東京夢華錄》里的記載, 單是每天晚上,就有數萬口豬從南熏門進入汴梁,供應汴梁城的大小店鋪。可見單一個汴梁城,豬肉的消費量就如此驚人。而且由于北宋市民愛吃豬肉,還催生出很多「豬肉品牌」。比如汴梁城大相國寺的和尚們,就做起豬肉生意,高僧慧明和尚以燒得一手豬肉菜名聞汴京城,其創造的「燒豬院」,一度是大宋知名餐飲品牌。

所以,在真實的北宋城市,如果是一名普通食客,那麼就算咬牙下館子吃頓肉,更大的可能也是豬肉。

不過,正如上文所說,宋朝城鄉差距大,貧富差距也大。 無論牛肉、羊肉還是豬肉,大多數時候都是有錢階層享用。而在宋朝年間,「漲幅」最高的無疑是「官場飯局」。北宋中期時,一頓高檔飯局不過5貫錢,到了北宋徽宗年間,宰相蔡京的一頓飯,花費就在上萬貫。

然而,正是在「鐵血強宋」的高官們喝酒吃肉,飯局越吃越好貴時,整個國家卻在腐下去。靖康年間,金軍第一次圍困汴京時,由于汴京軍民的拼死抵抗,金軍一度陷入斷糧困境。 宋朝將士剖開金兵尸體時,發現金兵肚子里只有黑豆。然而當金兵暫時退走后,汴京城里又恢復了歌舞升平,各地軍鎮將領也天天飲宴,相反前線許多宋軍們軍糧被扣,連黑豆都吃不上,只能吃著豌豆陳麥苦苦支撐……

結果,待到金軍不久后再次南下時,如平陽府等重鎮的宋軍,由于吃夠了豌豆,干脆撂了挑子,悲憤大喊「軍食如此,而使我戰乎」。喊完就一哄而散。金軍就這樣兵不血刃占領要地,然后呼嘯南下,給大宋來了場靖康之恥。

以這個意義說,這號稱「風雅」「繁華」的「鐵血強宋」,真是吃死的。

參考資料:《天裂:十二世紀宋金和戰錄》《宋代物價研究》《宋代上層社會消費研究》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