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是包括人類在內的各種生命的基本組成,地球以及其他各種天體又是宇宙的基本組成。那麼,大膽地想象一下,我們所處的宇宙會不會真的是一個巨大的生物呢?
按照這種說法,同比例來計算的話,那我們生活的太陽系,就是宇宙中的一個小小的細胞,太陽是細胞核,而八大行星是組成細胞內的各種物質,那地球上的人類呢?又算什麼?
很遺憾,按比例來算的話,人類連細菌都算不上,這能算細菌身上的細菌,生命的起源是最初的細胞——受精卵,在生長的過程中,受精卵不斷地分裂、增殖,并最終成長成一個完整的個體,如果宇宙真的是一個巨大的生物,那麼所謂的宇宙大爆炸,就有了一個簡單的解釋,那個神秘得難以想象的「奇點」,其實就是一個受精卵而已。
科學家們通過觀測發現,宇宙正在膨脹,星系都在遠離地球,且膨脹在加速,這個現象讓科學家們傷透了腦筋,只能將驅使宇宙膨脹的力量,稱為「暗能量」。
使我們至今都還無法破解的謎題,若宇宙真是一個巨大的生物,這也有解釋了,即宇宙膨脹,只不過是初生的嬰兒宇宙在「長個子」,那麼這種猜想有證據嗎?
假如按照生命的定義來看,宇宙并不是一個生命體。生物能進行新陳代謝,能對外界的刺激作出反應,也能進行繁殖。而就新陳代謝而言,宇宙就不能被看作是一個生命。新陳代謝在本質上是一系列的生物化學反應,而宇宙中的行星或恒星之間并沒有這種化學反應。
人類細胞的直徑大概是10微米,如果把它放大到地球規模,人類的身體大約就有20億公里長,也就是0.00023光年。相較之下,太陽系直徑至少有2光年,宇宙直徑至少有930億。所以細胞、人類和地球、宇宙是不能相提并論的。
另外,為了說明宇宙是有生命的,一些人會將原子結構和恒星系統進行比較,但是事實上,兩者并不能相提并論。經典物理認為,電子將像行星繞恒星運行一樣,繞著原子核運行,但現實世界并不是這樣。
按照量子力學,電子繞核運動與行星繞恒星運動完全不同,電子沒有精確的軌道和方向,它們會隨機地出現在原子核周圍的某個地方,它們的軌跡只能用機率密度或電子云來表示。相比之下,行星的軌道和方向是確切的。
另一方面,有些人還會把大腦的神經細胞網狀結構與宇宙星系網狀結構相比較。雖然兩者結構看起來具有相似之處,但本質上完全是不一樣的。
神經細胞的數量約為1000億個,可觀測宇宙中的星系數量可達2萬億個。神經細胞之間會通過神經遞質來傳遞信息,而星系之間的聯系并不多,除了距離非常近的星系之間會有顯著的引力作用之外。事實上,由于空間的持續膨脹,星系之間的聯系會變得越來越少,因為它們之間在互相遠離。
迄今為止,整個宇宙有多大仍然是個未知數,但沒有理由相信宇宙是一個巨大生物。宇宙的絕大部分仍然是未知的,我們所能探測到的普通物質只是宇宙的5%,另外95%是目前仍然未知的暗物質和暗能量。
而關于宇宙究竟是個怎樣的存在這個問題,我們還需要不斷探索思考,并且還需要時間來加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