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來已知最大!科學家發現對地球有威脅天體,直徑1.5公里,該如何防護?

天空之城 2022/11/03 檢舉 我要評論

人類在地球上發展繁衍數百萬年,面臨的最大潛在威脅之一便是地外天體的襲擊,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10公里的小行星高速撞擊到地球表面,導致了統治地球1.6億年之久的恐龍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目前我們已知地球上一共發生過5次物種大滅絕事件,每一次都導致當時地球上80%以上的物種退出歷史舞台。而其中一次就是因為小行星撞擊所致,這個機率有點大,如果再加上一些規模較小的物種滅絕事件,那麼機率還會更高。

一位學者曾經說過,地外天體撞擊地球帶來的破壞性人類是難以抵抗的,不要看現在的人類文明上天入地無所不能,但是如果和恐龍換一個位置,最終的結局不會有多大的改變,因為當撞擊小行星的規模達到一定程度,人力自然是難以抵抗!

10月31日《天文期刊》(Astronomical Journal)雜志上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天文學家在金星和地球的公轉軌道之間發現了3顆近地小行星,這幾顆小行星隱藏在了太陽的光芒之下,人類觀測到它們的機會很少,科學家利用黃昏時分短暫的窗口期觀測到了這三顆近地小行星。

在太陽系內不僅僅存在我們熟知的八大行星,還有數不清的矮行星、小行星以及各種天體碎片,目前認為太陽系的范圍在2-3光年,最遠處的奧爾特云為太陽系的邊界,存在大量的長周期彗星。

而在海王星之外的一段區域內是柯伊伯帶,存在大量的矮行星以及小行星,它們大部分都是太陽系形成之初就存在的,大家無一例外都繞著太陽公轉。真正的小行星帶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一方面受到木星引力的影響,一方面繞太陽公轉,在漫長的適應過程中形成穩定的結構。

小行星帶是距離太陽2.17-3.64天文單位的范圍,這里的天文單位指的是日地平均距離,大約是1.5億公里。

太陽系內目前已經被發現和確認的小行星超過一百萬個,當然還有很多規模較小的沒有被記錄。而隨著人類的觀測技術越來越發達,曾經沒有被發現的小行星也逐漸顯現出來,現在每年都有大量的小行星被發現。在眾多的小行星中并非所有的個體都有撞擊地球的風險,只有那些潛在威脅天體包括小行星和彗星才會對地球造成威脅。

按照定義潛在威脅天體有兩個條件:一是小行星的公轉軌道和地球之間最近的距離小于0.05天文單位,大約是750萬公里;二是直徑必須要大于100米。

一般認為只有直徑大于100米的小行星撞擊地球才會對人類造成難以挽回的威脅,2013年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上空爆炸的小行星直徑大約是17米,低空爆炸之后產生了隕石雨,造成了上千人的受傷以及部分建筑物的損壞。

此次科學家利用智利托洛洛山美洲天文台望遠鏡在太陽強光籠罩之下發現了三顆小行星,分別是2022AP7、2021LJ4和2021PH27,從它們的名字就可以知道第一個小行星是新發現的,而另外兩顆小行星是在2021年發現的。其中小行星2022AP7的直徑大約是1.5公里,被認為是2014年以來發現的對地球有潛在威脅的最大小行星。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只發現25顆公轉軌道完全處在金星和地球之間的小行星,其中兩顆直徑在1公里之上,最大的便是2022AP7,直徑為1.5公里。此次發現的三顆小行星另外一顆2021PH27是目前已知距離太陽最近的小行星,也是直徑在1公里左右的小行星。

目前科學家尚不清楚小行星2022AP7什麼時候會進入地球軌道,至少目前來看它距離地球還是很遠的。

未來如果有小行星靠近地球,人類該如何進行防護?

目前來看小行星撞擊地球就是不可避免的事情,關鍵在于它們什麼時候撞擊到地球表面。因此說人類發展行星防御系統至關重要,首先必須要耳聰目明,也就是必須要提前探測到任何接近地球的小行星,掌握它們的飛行軌跡。

之后可以借助于科技的力量來應對小行星撞擊到地球表面,例如改變小行星的飛行軌跡,NASA前段時間就進行了探測器撞擊小行星的計劃。

在1100萬公里之外,雙小行星重定向測試(DART)任務的航天器成功撞擊到名為「迪莫弗斯」(Dimorphos)的小行星,成功使小行星「迪莫弗斯」的公轉周期縮短了32分鐘。這證明了通過航天器撞擊小行星的辦法是可行的,未來可以通過類似的方式來應對小行星撞擊地球。

天體撞擊地球其實并不罕見,經常會有些小規模的天體碎片撞擊到地球上,但是并無法對我們造成傷害,人類需要警惕的是那些幾百米甚至是數公里規模的小行星。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