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人類都喜歡「極目遠眺」,我們非常渴望站在高處望穿天邊,畢竟在固有的意識當中, 大家總覺得「天邊之外」藏著某些未知的東西。
后來,在科技的助力之下,大家已經不再滿足于只在地球上極目遠眺, 而是想看看「宇宙之邊」的模樣。
可是,宇宙真的存在邊界嗎?當我們將宇宙放大在放大之后,會出現什麼細思極恐的事情?原來, 宇宙也可能是「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的存在。
930億光年之外是宇宙邊界嗎?
每當提到宇宙到底有多大時,有人會指出無限大,有人卻會說似乎有范圍,直徑是930億光年左右。那麼,這兩種說法到底哪一種是對的呢?
實際上, 930億光年的直徑范圍確實存在,只不過它指的并不是「真正的宇宙」,而是 可觀測宇宙。
簡單來說, 人類利用光作為尺度,將它最后抵達的地方定為宇宙的邊界,大家可以將那抵達那里的光輻射當做是「界碑」。
既然這樣,是否能證明宇宙存在邊界呢?顯然不能,因為這只是可觀測宇宙的情況, 在光無法抵達的地方,可能還存在著極大的空間。我們不能因為看不到,就直接說那里不存在。
此時可能有人會疑惑,光已經是人類目前觀測到在真空中跑得最快的東西了,為什麼它都這麼不中用,無法抵達宇宙的真正邊界呢?
這是因為宇宙不是「靜態」的,它一直都處在膨脹當中,而這個膨脹的速度是遠遠超過光速的。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是光也無法照亮宇宙的真正邊界。
并且,由于宇宙處在膨脹當中, 所以一直以來都有大量的恒星在遠離我們,消失在了可觀測宇宙的邊界之外。
所以,大家千萬不要將可觀測宇宙和宇宙本身混為一談,更別說直接用930億光年來為宇宙劃定邊界了。
如果依舊想知道,宇宙到底存不存在邊界,只能說從目前絕大多數科學家的觀點來看, 宇宙是沒有「邊界」的。
在他們看來宇宙應該是馬鞍面的,這就意味著它不存在所謂的邊界。如果你此刻從地球出發,一直向前走,只要時間夠長,總有一天你能走回來。
其實, 這就與人類通過航海證明地球是個「球體」一樣,試問球體存在邊界嗎?顯然是不存在的。
在知道了宇宙不存在邊界,并且咱們也找不到這個邊界的情況下,科學家就將研究的重點重新放在了可觀測宇宙上。
他們將在10億光年外拍攝的一張照片慢慢「放大」,想看看可觀測宇宙的各個位置是否是一樣的。接下來,就讓我們跟著他們的「放大鏡」,來看看宇宙的模樣吧!
當宇宙被慢慢放大
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張圖片,是科學家們在 10億光年外拍攝的。雖然這個距離與可觀測宇宙的930億光年的直徑比起來還是太小了,但是為了讓設備捕捉到比較清晰的圖像,所以依舊選擇從這里開始拍攝。
從這張圖不難看出,宇宙當中還是比較空曠的, 除了個別幾個地方星點兒扎堆,完全黑暗的部分還是比較多的。而要想從這張圖中看出各個星點兒有何區別,顯然是做不到的。
因此,它們就鎖定了中間星點兒最密集的區域,將其放大, 放大到了1億光年的位置。在這個位置,可以看出密集的地方更為密集, 而中間那些如同塵埃般迷你的星點兒當中其實就藏著我們所處的星系。
此時再繼續放大到1000萬光年的位置,星點兒的大小有了明顯的變化,我們可以看到幾個較大且明亮的光點。不過,這些光點依舊不是某顆恒星, 而是龐大的星系。
雖然很難看出圖片當中星系的模樣,但是鎖定它們繼續放大, 就能夠看出銀河系的結構了。此時的銀河系看起來就像是宇宙黑暗背景板上面的一個小貼畫,讓人無法想象它其實也有著10萬光年的直徑。
接下來的任務就是鎖定銀河系繼續放大,找到其中的太陽系。不過這個過程可是很繁瑣的, 因為銀河系當中的星系太多了,因此大家在縮小至1萬光年、1千光年甚至100光年的圖當中,都會感覺到相比10億光年的空曠宇宙, 這里實在是太擁擠了。
當繼續放大至1000億公里時,就能看到太陽系的基本結構了。10億公里時就基本已經能鎖定地球所處的軌道了,最終當距離定格至10萬公里的時候,有模有樣的地球出現在了我們的眼前。
從10億光年跨越至10萬公里,在這個放大宇宙的過程當中, 我們體會到了宇宙的廣闊,也見識到星點兒如何從稀疏變得密集。
值得一提的是,科學家并未在看到地球全貌之后就終止放大,而是繼續放大下去,讓我們穿過了云層,看到了地面交錯的河流以及城市。
在鎖定了一個人之后,繼續「放大」, 深入他的體內,觀察血管與細胞,甚至是細胞核內的分子結構。
而當顯微鏡向我們展示 1埃米的世界時,細思極恐的事情出現了。這時圖片中的主要圖形又變成了亮點兒, 就和咱們前面遠觀宇宙的那些「星點兒」差不多。
而到了更小的1皮米的情況下,這張圖與10億光年之外拍的那張相似度極高,甚至說如果不做任何標注,大家會認為它們本就拍攝的是一樣東西。
說到這兒,想必大家就明白了,為什麼咱們在文章的開頭要說宇宙可以「遠在天邊」,但它其實也近在眼前。
因為將10億光年的宇宙圖與微觀世界1皮米之下看到的原子核內的圖片對比,就會發現「宇宙」可能就藏在每一個人的細胞當中,只是我們總顧著極目遠眺,沒注意觀察自身罷了。
這種極大與極小之間表現出的驚人共性,其實有科學家在上世紀時就已經發現了,并且還提出了 分形理論來解釋它。
極大與極小的「共性」
人類其實是一種比較喜歡標榜自己特殊的生物,畢竟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只有我們創造了文明。但實際上,當我們將眼界放高一些,就會發現, 宇宙和我們所處世界之間的聯系還是很緊密的,它們有時甚至會展現出驚人的相似性。
首先大家可以看看太陽系最高上級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的模樣, 這分叉與脈絡看起來就和交錯的河流、樹葉的脈絡、人體的血管分布是一樣的。甚至說,科學家在鎖定一個人繼續放大的時候,曾在0.1米的時候展示了人類皮膚上錯綜復雜的「細紋」,看起來都與這個超星系團所差無幾。
其次再來看看科學家觀察到的宇宙[[大尺度]]結構,這些大家伙動輒就會跨越幾億光年, 而它們的樣子竟然就和人類大腦當中的神經網一樣。
可以說,如果將二者的顏色同時變為黑白,大家應該區分不出來哪個是宇宙[[大尺度]]結構哪個是人類大腦中的神經網。
除了以上這些,還有很多極大與極小展現的「共性」等待人們去發現 。而這些相似的存在好像是在告訴人類,不論是極大的宇宙還是極小的細胞,其實都出自于同一家「工廠」。它們的出廠配置其實是一樣的,就連外形都差不多。
這大概就是為什麼,人類堅信找到宇宙的根本規律就能解開所有迷題的原因吧,不過連「螺絲釘」都算不上的我們,真的能找到這個終極答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