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滅亡后,政/權跟走馬觀燈似的不斷更換,而且自安史之亂以來的藩鎮割據一直沒有解決,而后周世宗柴榮十分器重趙匡胤,因此讓其手握軍權。
在奪得天下后,趙匡胤便找來這九個人一起吃頓便飯,看似是吃飯實則是讓他們能夠自己交出兵權,回家安享晚年,而這九個人都是明白事理的,其中八個人當即交出兵權,回家安安靜靜的頤養天年也是挺好的,但是羅彥環卻是當即不干,手持佩劍堅決不交出兵權,趙匡胤問起原因,作為趙匡胤保鏢的羅彥環大聲道「我要保護陛下我不交」,為此趙匡胤更是讓他留在自己的身邊。
通過這場宴席他收回了兵權之后,他明白那些朝臣是不允許自己一人獨攬兵權的。隨后他就將兵權分為了三部分,由三個部分掌握兵權,但這三個部分并沒有可以調兵的權利,如果想要去調兵,就必須先是從那些文臣上書從皇帝那里拿到兵符再進行調兵,宋太祖設立的這一制度,可以有效的防止有人擁有調兵的權利,來威脅他的位置。可惜隨他一起的這些武將里,他唯獨忘記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他的弟弟趙光義。
趙匡胤并沒有將他納入削權的范圍,反而一生中都對其極為信任,很多次出兵打仗,都委以重任,漸漸的,趙光義的兵權反而慢慢的變高了。在趙匡胤50歲的時候,身體情況慢慢開始下滑,所以就召趙光義進宮商討傳位一事。
相傳當時是在夜晚,兄弟二人坐在桌前喝酒,趙匡胤將身邊的人全部支走,最后趙光義走了出來,第二天趙匡胤就駕崩了,而遺詔上寫著繼位人趙光義,雖說只是猜測,但是根據很多史料考證,趙光義篡位的目的已經成為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