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從未止步。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對外太空的了解也越來越多了。
而且我們了解太空的方式也變得更加簡單,雖說目前還達不到星際旅游的標準,但我們卻能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宇宙,其中一個比較先進的設備就是韋伯太空望遠鏡。
最牛望遠鏡
它是最牛的望遠鏡,可以帶我們觀賞宇宙的美麗。
韋伯太空望遠鏡是由美國航空航天局以及歐洲航天局、加拿大航天局共同合作開發的一個新設備。
其總質量為6.2t,相比其前任哈勃空間望遠鏡11t要減少了將近一半的重量。但韋伯太空望遠鏡的面積,卻是哈勃望遠鏡的五倍以上。
重要的是,韋伯望遠鏡的性能也要比哈勃空間外強上不少。
比如說它能夠在零下幾百度的環境中正常運行,即便是把它擱在海王星附近,人家也能安然無恙。2021年,韋伯太空望遠鏡發射升空,2022年1月,它已經順利了進入了圍繞日地系第二拉格朗日的運行軌道。
這一台價值數百億美元的太空望遠鏡,升上太空之后的第一個任務那就是不停地拍攝美麗的宇宙。
由它捕捉到的畫面也確實不負眾望,例如截止目前人類得到的宇宙最清晰紅外圖像,就是它的作品之一。
但說來也很奇怪,它帶回的照片越多,反而越令人們感覺有些事實和之前科學界的猜想有很大出入。
特別是那些彩色星云及木星圖片,科學家們便開始懷疑:這台望遠鏡要比以前的哈勃望遠鏡好用得多,特別是哈勃以前會有成像虛化的現象,但在韋伯望遠鏡上面卻看的十分的清晰。
此外,科學家們在觀察韋伯望遠鏡拍攝回來的圖像時,還發現了一個特別的存在。距離地球120億光年之外的一個宇宙角落中,居然出現了一圈十分美麗的愛因斯坦環。
這現象也讓科學家們更加的堅信:愛因斯坦廣義論不光在地球上很實用,甚至在宇宙中也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從側面論證宇宙都是在被彎曲的一個狀態。
自19世紀開始,人類在物理方面的知識在飛速的發展。牛頓和蘋果的故事后,就有了地心引力。
證明引力存在
科學家們認為萬有引力是存在的,但他們卻無法知道這些引力究竟是從何而來。那麼,引力在宇宙中又是怎樣表現的呢?
對此,愛因斯坦的相關理論都逐一打破了這個科學屏障。他先是用狹議論來解決了光速的問題,后又接著推出了廣義相對論。他提出引力不再是無法被表現出來的形式,此后物理學介紹引力時,就說它是一種我們肉眼看不見的,但卻有著自己運行規律的某種力量。
我們雖然看不見,但它卻在宇宙當中一直存在著。愛因斯坦認為宇宙中的所有星體,都存在著引力。
雖然這些引力可能和每個星體的質量有關,因此各有大小。比如說地球的質量比不上太陽這類恒星,但又會比月球的引力更大。
我們深處的太陽系當中,因太陽占據了大部分的質量,所以它的引力也是最強大的。
這也造成了所有的太陽系行星都在圍繞著太陽公轉,而僅僅只是一個恒星都有這麼大的引力,那麼整個宇宙呢?它的引力又是什麼樣子的呢?
愛因斯坦的假設是,每個星系的質量都十分龐大,所以其引力也就會成倍增加。
強大的引力定會造成整個星系空間的扭曲,同時還會讓穿過這段區域的光都會發生扭轉,甚至變成圓形或波浪型。這也是科學界常說的:愛因斯坦圓環。
當然,宇宙中要出現這種美麗的景觀,需要有足夠大的質量去引發空間的扭曲。
這次韋伯望遠鏡之所以能拍到120億光年之外的愛因斯坦環,就是因為這群光與觀測儀器隔了一個較大星系,所以如果你從其他角度去看,就有可能沒辦法看到這個愛因斯坦環。
科研人員還特意對此發表了言論,說愛因斯坦環的圖片與位置,因目前的實質性技術不夠成熟,所以很難對其研究透徹。
但該現象所表現出來的價值,卻還是很巨大的。我們不光能看到如此美麗的照片,更讓我們知道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或許是可行的。
科技造福探索
如果我們能在宇宙中利用多個大質量物體進行排列,并給它們選擇合適位置,也許就能從儀器中看到比宇宙更遠的地方。
在很多的科幻電影里,演員們動則就是星際跳躍或星際傳送。但他們所利用的技術,就目前而言,最容易研究出來的那就是扭曲空間。
比如曲速技術的原理,就是相當于一張平鋪的布被人為利用后,這些布一層一層地疊起來,最后使這張布的兩端無限接近。
我們所使用的工具則不跟著空間一起傳送,那我們從這一端到另一端的距離就將會被縮減,從而實現光速甚至是超光速。
當然,韋伯望遠鏡除了拍攝到愛因斯坦環之外,其實也還有很多其他的佳作,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是斯蒂芬五重奏。它是由1000多個獨立的圖像組成的一張1.5億像素的巨大圖片。
這張圖片由五個星系在不同的角度組合而成,這種緊密關聯在一起的星系在宇宙大爆炸之前雖然非常常見,但在當下還是相當罕見的。
特別是由韋伯望遠鏡拍攝出來的效果,確實是十分的美麗。
還有來自宇宙深處的這張圖片,它是人類有史以來探索宇宙拍攝的最深處的證明。
在這張圖片中,最亮的位置是距地球有130多億光年外的恒星群,但我們還是能發現它的周圍及越來越近的位置都充斥著無數的發光星體。
這無一不表明了韋伯望遠鏡的實用效果,可能都比前任哈勃太空望遠鏡要強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