蚩尤戰黃帝,為何吃石頭,甚至操控風雨?考古有了接近真相的發現

天空之城 2022/11/03 檢舉 我要評論

蚩尤是與黃帝大戰的上古人物,在漢代以前,蚩尤的形象還相對比較正面。

秦始皇稱帝第三年東巡時把蚩尤列為八神之一進行了祭祀,漢高祖劉邦在沛縣起兵時「祠黃帝,祭蚩尤于沛廷」。在齊地壽張,民間一到十月就會自發地祭祀蚩尤。

然而繼漢代以后,隨著「正統」觀念的影響,傳統史書開始一邊倒的褒「黃」貶「蚩」。原本上古時期爭奪生存空間的涿鹿之戰,成了正義和邪惡的對決,蚩尤從兵神變成了「貪婪」「亂世」的暴徒。

但無論是褒揚還是貶損,所有史書關于蚩尤的記載卻有著一個共識,即:蚩尤掌握了先進技術。

據《龍魚河圖》和《山海經》記載,蚩尤「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杖、刀、戟、大弩」,不僅如此,蚩尤甚至還能「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世本》也說「蚩尤以金作兵器」。

顯然,史書普遍認為蚩尤掌握了先進的冶煉技術,能夠鑄造兵器,還能操控天氣,導致黃帝與蚩尤九戰九不勝,最后依靠天女的幫助,才學到戰法、止住風雨,戰勝了蚩尤。

對于蚩尤的先進兵器,戰國時候的人們就有著清醒的認識,比如《呂氏春秋》就解釋說「人曰‘蚩尤作兵’,蚩尤非作兵也,利其械矣。未有蚩尤之時,民固剝林木以戰矣」。

在手拿木棍石頭的原始先民面前,蚩尤的士兵卻拿著尖銳的利器,這無疑是降維打擊,故而蚩尤留給后人的形象就帶有戰無不勝、刀槍不入的色彩,只有神仙才能制服他。

至于蚩尤「食沙石子、縱大風雨」則往往被認為摻入了神話色彩,正常人怎麼可能吃石頭,操控天氣?

但考古卻有了接近真相的發現。

考古工作者在對山東及蘇北地區新石器時代墓葬進行考古發掘時,發現大汶口文化時期普遍流行「口頰含球」習俗,也就是墓主口含一顆由石英巖制成的形如玻璃彈子的小球,由于墓主上下頜臼齒有明顯的球面磨蝕痕跡,所以這一習俗必然是生前含球導致的。

不僅如此,在兗州王因遺址M2489墓葬,一個大約6歲左右的墓主殘下頜旁側也發現了一個深灰色的陶球,表明「口頰含球」習俗是從兒童時期即開始的,用途應與某種信仰有關。

據四川大學原海兵副教授統計,在已經發掘的山東王因、野店、大墩子三處遺址的近千座墓葬中,「口頰含球」的墓主比例分別是1.9%、3.37%以及4.65%,這些墓葬隨葬品豐富多樣,意味著「含球」的人在部落中地位較高,且可能存在世襲。

值得一提是,以山東大汶口文化為中心的魯西豫北冀南一帶,正是文獻記載中蚩尤率領的九黎部落活動范圍。《逸周書》曾有記載,「命蚩尤宇于少昊(皞)」,少皞的文化遺存在山東,從考古學發展脈絡來講,分別經歷了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山東龍山文化。

不同的是,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一脈相承,都屬于粟作文化,但毗鄰它的冀魯豫交界地點,卻存在一個后崗—大司空村類型的文化面貌,兼具了西安半坡文化(炎帝文化)和山東大汶口文化(少皞)部分特點,并最終演進為山東龍山文化,而山東龍山文化卻是典型的稻作文化。

如山東日照龍山文化遺存中期前段地層出土了91粒粟、2粒黍、448粒稻和1粒麥,這一比例很清楚的告訴我們此時的山東半島已經以水稻作為主要作物。

生計方式的轉變,意味著有外來族群的加入,而從「口頰含球」墓主地位較高這一發現來看,含球者才是外來族群,他們帶來了全新的農耕作物和農耕方式,并帶來了獨特的信仰習俗。

而史書中,唯一與「口含石球」有關聯的人物,就是「食沙石子」的蚩尤,可見,所謂蚩尤吃石頭的傳說,其實是「口頰含球」習俗的真實寫照。

如果我們把蚩尤的九黎部落視作稻作文化,而世居北方的炎黃部落是粟作文化,那麼所謂蚩尤能縱大風雨,而黃帝通過仙女止雨殺蚩尤就很好理解了。

我們都知道,粟是旱地作物,而稻是水田作物,也就是后者更依賴天然降水。在黃帝部落和蚩尤九黎部落長期的戰爭中,以稻為農業基礎的蚩尤部落一度占據上風。

但根據氣象學研究顯示,公元前第三千紀的后半段,東亞地區出現了氣候異常波動,所導致的直接后果是低溫干旱,這一氣候突變無疑對蚩尤部落是沉重打擊,而以炎黃部落以粟作為基礎,剛好能適應低溫干旱氣候。

有意思的是,漢語中「黎」的上古發音「liei」和貴州丹寨苗語中「稻田」的發音一樣,而在苗族同胞口口相傳的祖先傳說中,尤祖公失敗的原因是「老天爺心眼壞了,偏袒黃赤二龍」。

可見,所謂蚩尤和黃帝的大戰中,屢次出現的「黃帝使應龍蓄水,蚩尤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等神話內容,剝去神話外衣,其反映的恰恰是上古氣候異常給依靠稻作的九黎部落帶來了沉重打擊。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