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0光年之外有顆恒星疑似存在戴森球,若能證實意味著什麼?未必是件好事

天空之城 2022/09/09 檢舉 我要評論

在距離地球1480光年之外的地方存在著一顆恒星,它的編號為KIC 8462852,發現于2009年,這顆恒星一經發現就引起了全世界天文學家的興趣。

KIC 8462852是一顆比太陽略大的恒星,質量約為太陽質量的1.43倍,直徑約為太陽的3.16倍,這種個頭的恒星在1480光年的距離下是無法用肉眼直接看到的。這樣一顆看起來平平無奇的恒星為什麼會讓天文學家們如此著迷呢?

因為這顆恒星存在著亮度的變化,而且這種亮度的變化還有著周期性和非周期性兩種形式,其中周期性的亮度驟降大概每750天就會發生一次。這是一種不符合常識的現象,因為即便是不穩定的超大質量恒星,它的亮度也不會發生如此明顯的周期性變化。

一顆恒星出現如此明顯的亮度變化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被什麼東西遮擋了。

是什麼東西呢?天文學家們馬上就想到了戴森球。戴森球是由美國物理學家戴森所提出的一種設想。一個文明的發展程度與這個文明能夠獲取并利用的能源是密不可分的,文明等級越高,能夠獲取并利用的能源就越多,比如一級宇宙文明能夠利用所在行星的全部能源,而二級宇宙文明就是能夠利用所在恒星系的全部能源,以地球為例,如果能夠獲取并利用太陽所產生的全部能量就算是達到二級宇宙文明了。

以人類目前的能源消耗速度來計算,太陽每秒鐘所產生的能量就能夠供全人類使用數百萬年,而我們在地球表面能夠接收到的太陽能量實際上是微乎其微的。

那麼怎樣才能獲取太陽所產生的全部能量呢?那就是建造戴森球,所謂的戴森球簡單來講就是一種能夠包裹太陽并收集太陽能量的設備,它可以是一個鏤空的球體,也可以是一個圓環,如果是圓環,那就被稱為戴森環。當然,這種設備只是出于弗里曼·戴森的假想,并不是真實存在的,但這種假想已獲得了科學界的廣泛認同。然而假想畢竟是假想,人類并沒有真正發現過宇宙中存在著戴森球,而KIC 8462852的出現似乎讓大家看到了希望。

然而經過多年的觀測研究,科學家們取得了一些證據,這些證據表明KIC 8462852的亮度變化并不是因戴森球的遮擋所形成的,這種周期性的遮光現象應該是源自于恒星周圍的星際塵埃。

這種結論讓很多人感到失望,能夠在有生之年親眼見證外星文明的存在,這不知是多少人心中的夢想。不過話又說回來了,如果真的證實了KIC 8462852存在戴森球,這又意味著什麼呢?如果KIC 8462852真的存在戴森球,對于人類來說可能也并不是一件好事。

能夠擁有戴森球的文明是一個具有相當高度的文明,而地球文明連一級文明都還沒有達到,所以想要實現交流幾乎是不可能的,這就好比讓普朗克給一個兩歲幼兒講量子力學,畫面一定充滿了荒誕主義色彩。

事實上地球文明與二級宇宙文明的差距,比普朗克和兩歲幼兒的差距還要大,在二級文明面前,我們只能算是「蟲子」。

如果我們能夠發現它們,那說明它們也早就發現了我們,不知道何時它們也許就會出現在我們的面前,到時候會發生什麼,誰也沒有辦法預測,不過并不會像科幻作品中描述的那樣,他們來搶奪地球的資源,人家可是連恒星的能量都能夠收集,一顆行星上的這點資源根本不值一提。如此高級的文明來到我們的面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但如果他們遲遲不來,同樣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如果KIC 8462852真的存在戴森球,而這個高級文明又遲遲沒有造訪地球,這就說明即便是達到了二級宇宙文明的高度,想要跨越1480光年的距離依然是力不從心的。

也就是說一個文明無論如何發展,都無法打破速度的束縛,什麼二分之一光速、三分之一光速,恐怕都是難以實現的,而要以十分之一光速跨越1480光年的距離則需要14800年,這實在太久了。

也就是說所有的文明都會被束縛在一定的活動區域之內,我們永遠無法跳出宇宙為我們打造的枷鎖,永遠無法前往宇宙的邊緣去驗證我們所有關于宇宙的猜想,這是一件十分令人絕望的事情,這種感覺就好像「無論我們如何努力,最終都會化為一縷青煙」一樣無奈。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