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個場景,假如你在夜晚走進一個房間,然后屏蔽掉所有已知的光源(包括自然光和人造光),那麼不出意外的話,你的眼前將會是一片漆黑。
然而你卻驚訝地發現,當你屏蔽掉所有已知的光源之后,這個房間內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樣一片漆黑,而是依然存在著一種非常微弱的幽光,盡管這種幽光無法用來照明,但你卻可以清楚地感知得到。
實際上,這種神秘的現象真實地存在于太陽系之中,在過去的日子里,科學家早已通過觀測數據發現,將太陽系中的所有已知的光源屏蔽掉之后,太陽系中依然存在著一種神秘的幽光,盡管這種光極為微弱,但我們卻可以探測得到。
這些太陽系中的神秘幽光到底是什麼呢?為了揭開這個困擾科學家多年的謎團,一組來自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天文學家啟動了一個名為「SKYSURF」的研究項目,該項目致力于對哈勃望遠鏡拍攝的各種圖像進行深入研究,進而從中找到這種神秘幽光的來源。
根據該研究項目近日發表的論文,天文學家已經對此給出了合理的解釋,也就是說,這個謎團的答案或已揭曉,我們來看看這具體是怎麼回事。
對于哈勃望遠鏡,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盡管我們了解到的來自該望遠鏡的圖像大多都是宇宙深空的圖像,但它實際捕捉到的光子其實有大約95%都是來自太陽系之內,更準確地講,是來自距離太陽48.28億公里(30億英里)這個區域范圍之內。
在研究工作中,研究人員分析了大約20萬張哈勃望遠鏡拍攝的圖像,在排除了太陽以及其他恒星、星系、黃道光、各種天體的反射光等所有已知的光源之后,研究人員確定了太陽系中的神秘幽光的亮度,即:在整片天空中,這種幽光的亮度大約相當于10只螢火蟲。
進一步研究表明,這種幽光是非常均勻的,它們來自四面八方,通過與「新視野號」探測器在更遠距離拍攝到的圖像進行對比,研究人員發現,太陽系內側的幽光明顯要亮得多,這就意味著,這是一種局部現象。
(注:「新視野號」(New Horizons)是一個星際探測器,它于2015年飛越了冥王星,并于2018年飛越了一個位于柯伊伯帶中的小型天體,目前仍然在向更加遙遠的星際空間前進)
研究人員據此得出,太陽系中存在著一個極為稀薄并且非常均勻的「殼層」,其邊緣位于冥王星軌道附近,而太陽系中的神秘幽光,正是這個「殼層」所反射的微量太陽光。那麼這個「殼層」到底是什麼呢?研究人員指出,它其實就是由彗星散落的物質所構成的。
彗星是一種冰質小天體,太陽系中的彗星通常來自柯伊伯帶以及更加遙遠的奧爾特云,大部分彗星都會沿著一種極為狹長的橢圓形軌道圍繞著太陽運行,而少部分彗星的運行軌道則是雙曲線和拋物線,它們會在接近太陽之后「一去不復返」,然后飛出太陽系。
在距離太陽較近時,彗星會因為其構成物質的受熱升華而釋放出大量的氣體和塵埃,這些從彗星上散落的物質會在其冰質核心周圍形成獨特的「彗發」和「彗尾」,隨后會大量彌散在附近的空間之中。
研究人員認為,太陽系中的彗星多得難以計數,在過去的數十億年時間里,大量的彗星可以從各個方向接近太陽,在此過程中,它們散落的物質就會彌散在太陽系的內側,時間久了,這些物質就會越來越均勻,進而漸漸形成一種特殊的「殼層」。
正是因為如此,人們將其命名為「彗星塵云」(COMET DUST CLOUD),研究人員表示,如果此項研究的結果最終得到證實,那麼在人類的認知中,太陽系從此就會多出一種新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