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末年,各諸侯英雄風云起義,除了「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在亂世」的三國時期,最令人癡迷的,應該就是元末明初的那個階段。
明朝末年、群雄并起,各豪強紛紛聚攏人馬,想要在這紛亂的天下分上一杯羹,然而一個破寺廟的游僧,竟然在這場群雄逐鹿中笑到了最后。時也命也,明帝國的轟然建立,宣告了這個漢人最后王朝的興起。
為了這個政/權,朱元璋的親信子弟不知有多少前赴后繼,倒在了大明朝建立前的日子里,僥幸活到明朝建立之后的人,大多受到了朱元璋的善待,其中就有今天要說的主角費聚。
平民出身的費聚
費聚年輕時精通武藝,后來在安徽鳳陽參加了紅巾軍,由于其本領大、容貌甚偉,朱元璋與之結交并且受到了器重。
在跟隨朱元璋的初期,費聚在某一次前往張家寶招降民兵,之后留守,期間竟然得知這些民兵有心反悔。于是,他趕忙通知大營,朱元璋率300個士兵前往,民兵的頭目被抓獲,3000多人被收編。
之后,費聚就開始了隨軍作戰的生涯。耿炳文拿下浙江,朱元璋封其為元帥,又任命費聚為副元帥。在留守期間,張世誠率軍來攻,費聚率兵出擊,大敗敵軍。
明朝建立之后,費聚又跟隨徐達打下了西安。從1370年開始,費聚被封為平涼侯,并獲免死鐵券,才34位功臣中排行第18,爵位世襲罔替。
公元1381年,費聚參加對于云南殘余勢力的攻打,并在白石江戰役中,擒獲元朝平章達里麻,隨后升任副總兵。
對于云南本地的蠻族叛亂,他進行了有效的鎮壓,三年之后,他升任總兵官、揮師廣南,俘虜了數萬人,然后率軍鎮守云南。
隨著國家越來越安定,費聚逐漸忘記了自己的初心,他的年紀越來越大,不再像以前那樣艱苦奮斗,反而逐漸變得喜歡起了聲色犬馬,終日沉溺酒色、毫無作為。
甚至于說,就連軍事上的作戰,都屢次無功而返,就比如去西北招降蒙古殘部。而此時宰相胡惟庸,見到了拉攏費聚的機會,于是對其展開了威逼利誘,不出意外的,費聚倒向了胡惟庸。
要知道,費聚一開始被朱元璋承諾高官,然而此時僅僅被封了個伯爵,他早已對朱元璋心有不滿,雖說胡惟庸也有利用之心,但是開出的條件足夠讓他心動。
所謂重金之下必有莽夫,此時的他,毫無疑問變節了,而這也注定了他會成為胡惟庸的陪葬品。
胡惟庸案
說起胡惟庸出仕,還得歸功于李善長,后者可謂是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的第一批文官,能力雖不太出眾,但好在拍得一手馬屁,此時他便將胡惟庸推薦到了朱元璋賬下。
胡惟庸很會辦事,也算有能力,到了朝堂之中很快就平步青云,甚至一度做到了丞相,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這個位置離皇權雖然只有臨門一腳,但二者卻是生死天塹一般的距離,于是胡惟庸逐漸把心思用在了結黨營私上面。胡惟庸一共當了七年的宰相,朝堂之中,各個部門被他安插了親信,可以說是每個部門他都能有所觸及。
某種程度上,胡惟庸在朝中的權利已經不亞于皇帝,同時他還不遺余力地打擊異己。在他的努力下,使得淮西朋黨集團的實力不斷膨脹,還將朝政大權緊緊地握在手中。
明朝開國著名的文臣,劉伯溫曾經在退休之前說,胡惟庸不應拜相,然而朱元璋卻并未聽取,不曾想自己很快就因為自己的任性付出了代價。
胡惟庸當丞相之后,對于眾多的案件,往往由著自己看心情判斷,皇帝在他眼中儼然成了提線木偶。隨著事情的逐步發展,朝中儼然變成了只有丞相,而不是皇帝,這讓朱元璋深感危機。
公元1380年正月,宰相胡惟庸邀請朱元璋到家里,朱元璋應允前往,部隊走到西華門,圖窮匕見的時機已到。朱元璋登上城門,親眼見到胡惟庸家里到處都是埋伏的士兵,雙方的臉已經撕破。
朱皇帝迅速將胡惟庸等人依法查辦,并且將其處決,首犯伏誅,其余人很快投降,隨后,很多事情被一一舉報。
此事導致一連串的開國功臣,全都受到誅連,牽連致死者三萬多人,對于剩余黨羽的牽連,一直持續到12年后才結束。
胡惟庸案,是明朝初期的四大案之一,借著這個機會朱元璋順勢除掉了左右丞相,廢掉了中樞省,所屬職能由六部分理。與此同時,明朝設大學士作為顧問,到此古代的丞相制度徹底廢除,中央專制的皇權大大加強。
滿門抄斬的結局
說回費聚,在這場浩劫之中,他與胡惟庸明面上的牽扯并不深。由此,在初期的清算,費聚有幸躲過一劫,但是該來的總歸還是會來的。
陸中亨的家奴,將逃過一劫的費聚等人一并告發,于是費聚全家老小都被關入了大牢中。隨著行刑的日子越來越近,費聚的心中也是越發焦急,終于在行刑前一天,在牢里等來了前來探望的朱元璋。
費聚悔不及當初,一味磕頭,希望朱元璋能夠放過自己的孫子費興,孩子只有十歲,希望朱元璋能夠放過他,讓他繼續延續香火。
看著自己多年的老伙計,朱元璋也是于心不忍,一時心軟便想要答應費聚。然而,此時的孫子費興自己站了出來賣弄聰明,非說什麼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本來壯志凌云的話語,竟是用錯了地方,朱元璋心中一驚,發現自己險些為情義所累,于是又堅定了斬草除根的心思。
行刑過后,費聚抄家滅族,一干人等全部伏誅。可能費聚自己也沒想到,自己明明已經可以將家族延續下去,卻因為熊孩子的亂接話而白白葬送。
這也詮釋了一個道理,一句話可以成事、一句話可以壞事,不得不說一個人的情商在任何時候都是比較重要的。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