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自入關以后,就將儒家學說當成治國了理念。 到了康熙時期,康熙皇帝為了拉攏天下的讀書人, 「尊孔」的風氣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為了顯示政府尊崇儒家的思想,康熙選擇親自去孔廟祭拜,可當他來到孔墓前時, 卻站在那里呆住了好久都不肯下跪,后來康熙身邊的某個大臣想了個辦法,康熙才愿意下跪行李。
圣人先師
孔子生在春秋時期,這時諸侯已經進入了互相征伐的時代,天子的權威已經日漸衰落。 面對禮樂崩壞的的世道,孔子的心中便有了一個宏大的理想,那就是讓當時的天下復興舊時的周禮。
只有做到復興周禮,天子和諸侯,官員和百姓才能做到上下尊卑有序,一切秩序井然。 這樣的思想雖然在現在看起來是一種落后的等級觀念,但在當時的社會,是有一定的進步作用的。
可當時的各個諸侯都忙著征伐混戰和希望自己的國家能夠快速強大起來,所以他們一直都尊崇縱橫家和兵家的思想,孔子的那一套仁義周禮并不被世人看好。所以不管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們怎麼游說各國諸侯, 他的思想都沒有被當時的君王認可,也沒有改變那個已經禮樂崩壞的世道。
飄零大半生后,頭髮花白的孔子已經心灰意冷,只得凄涼地回到故鄉魯國,開心專心鉆研學術問題。晚年的孔子在魯國整理了很多文獻,這些文獻被編纂成冊成了后來的「六經」,孔子走后,他的弟子又將他生前的言行語錄編纂成了《論語》。
這些孔子和他弟子們編纂的典籍一直影響了后世華夏文明兩千多年,直到今天這些經典子籍依然是能代表華夏文明的重要典籍。孔子的思想在混亂分裂時代不被人看好,但到了穩定的漢朝時,卻受到了統治者的青睞。 自漢代起,歷代的統治者都將儒家思想當成最正統的意識形態,一直沿用到了帝制結束后。
藩王叛亂 尊孔行動
清朝能成功入關,叛明降清的吳三桂在其中可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清朝成功奪得天下后,吳三桂就被封為了平西王鎮守云南, 他是清初三藩勢力中最強的一支。但封建帝王的權力并不愿意和任何人分享,康熙在即位后就將扯藩這件事提上了日程。
可吳三桂卻并原意買康熙的賬,在康熙著手削藩時,他選擇直接起兵造反。這時清朝的八旗軍不過離入關才幾十年,但戰斗力已經大幅下降, 吳三桂的軍隊一路上如入無人之境,所到之處清軍望風而降。
可就在軍隊一路高歌猛進時,吳三桂卻突然退縮了,在長江邊上止步不前。 這給了康熙喘息的機會,在后來的消耗戰之中,地盤小的吳三桂自然消耗不過清廷,所以就迎來了失敗的結局。
吳三桂叛亂平定后,康熙依然心有余悸,畢竟清廷上層是外來的滿族統治中原,而吳三桂打的旗號是為漢人復國。 這讓康熙意識到如果要加強清朝的統治,僅僅重用漢人上層的官員還不夠,還需要籠絡全天下的讀書人。
籠絡天下讀書人最好的辦法就是尊崇所有讀書人的老師孔子,而尊崇孔子最好的辦法就是去祭拜孔子,這項活動可以為清廷增加政/治合法性,表明清朝和以前的漢人王朝一樣,是一脈相承的正統王朝。
帝王尊嚴 一字化解
康熙準備親自去祭奠孔子,來一場漂亮的政/治秀。為了顯示自己的重視,康熙帶著一眾大臣就浩浩蕩蕩地向曲阜進發了。 可當康熙千辛萬苦地來到曲阜的孔廟前,準備在孔子的墓碑前祭拜時,卻出現了一個意外狀況。只見康熙一直呆呆地站在墓碑前一動不動,就是不肯進行接下來的儀式。
按照禮節,康熙應該給在孔墓前行三跪九叩的大禮,但康熙卻仿佛一直在思索著什麼,一旁陪同的大臣也只是低頭不敢做聲,只等康熙跪下也跟著行李。可一直等了許久,就是不見康熙有任何動作, 呆呆的康熙就像一個木頭一樣矗立在孔墓前。
這時一個名叫孔尚任的大臣看出了康熙的心思,便開口對康熙說: 「圣上一路舟車勞頓,而儀式又繁雜瑣碎,不如先去一旁歇歇腳,過一會再回來進行儀式。」康熙馬上便順坡下驢,直接就帶著大臣到一旁的華蓋下歇息去了。
這位孔尚任是孔子的后人,他在祭拜是發現,原來康熙一直不肯行禮的原因是出在孔子的墓碑上。孔子墓碑上刻著的幾個字是「至圣文宣王」,這是元朝時期給給孔子上的尊號,而后來的明代也一直沒有改變,就沿用了下來。
但這個尊號卻讓康熙心里犯了忌諱,因為康熙的身份是四海之內獨一無二的天子,是位居九五的帝王,而墓碑上孔子的封號卻只是一個王。按照封建等級的禮節,皇帝去跪拜一個王是不合適宜的, 因為皇帝代表的是皇家的尊嚴,也代表一個國家的尊嚴。
為了讓儀式盡快完成,孔尚任就趁著康熙歇息的時候,命人拿來一塊綢緞, 將墓碑上的「王」字給遮住了,然后又在后面添上了「先師」兩個字。這樣一改,孔子就不再是一個王了,而是一位圣人先師。等康熙再次見到墓碑時也心領神會,這次他不再有任何的顧慮,直接恭恭敬敬地行了該有的三拜九叩禮。
結語
康熙祭拜孔子的一場政/治秀為贏得了天下讀書人的心,也獲得了更多百姓的人同,這為他之后平定西北,征伐台灣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
一個優秀的帝王一定是一個懂得變通的政/治家,可能康熙并不是真的在內心尊崇孔子,可他的行動卻讓天下人相信他是一個尊崇孔圣人的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