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年青藏高原發現「地底空間」,其中究竟有什麼?面積超3個台灣

天空之城 2022/09/17 檢舉 我要評論

青藏高原的地下有什麼?這里都是高山,那麼地下應該都是石頭。

然而在1995年,一個多國地質考察隊發現,在青藏高原一座雪山的地下,竟然存在著巨大的空間。

青藏高原風光

也就是說,青藏高原很有可能是鏤空的,在我們認為的高山之下,另有一番世界。

如果真是這樣,這些空間對于人類來說,是福還是禍?

世界上的其他地方,是否也像青藏高原這樣存在地下空間?

青藏高原之下可能存在地下空間

高原之下

青藏高原在人們的心中就是 巍峨的雪山,連綿不絕的山脈,以及缺氧的環境

如果往青藏高原的地下挖,能挖到什麼呢?是蟲草?還是豐富的礦產?

答案很有可能是另一個空間, 面積甚至可能比台灣都要大

1995年,中國和法國、愛爾蘭、加拿大的地質學家一起組織了一場高原探索,這一次,研究人員的目光 聚集到了高原的地下

阿尼瑪卿山

團隊鎖定了青藏高原上的一座雪山—— 阿尼瑪卿山,這是一座雪山山脈, 綿延了200多公里,海拔在 4000到5000米之間。

一般來說, 山脈的海拔越高,那麼山體就會越重,一旦超過山基的承受力度,那麼山就會垮塌。

然而,通過一番測量和探究,科學家們驚訝地發現, 阿尼瑪卿山的地下,竟然存在著一個空間

那麼,科考隊是如何得知在地下存在空間的?難道他們親自挖下去看了嗎?

阿尼瑪卿山下存在地底空間

怎麼可能,探測到的地底空間在 距離阿尼瑪卿山下20千米深的地方,人類最深的鉆孔才1萬多米。

科學家們使用了一種電磁波探索法,利用 電磁波對非金屬物體具有穿透性,巖石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鹽,電磁波可以穿透。

根據返回的信號發現,電磁波出現了異常,這表明, 在20千米的位置,電阻突然下降了

一般的 硅酸鹽巖石的電阻大約在幾萬歐姆左右,但是信號顯示電阻只有大約幾歐姆。

初步估計這個空間的底部面積在 10到15萬平方公里,這是什麼概念,台灣的面積才大約3.6萬平方公里,這直接就是台灣的 3倍

這個發現說明,阿尼瑪卿山不是實心的, 它的底下是空心的,那這豈不是很危險,萬一那天山塌了怎麼辦?

關于這個猜測,科學家們認為山還很安全,因為 阿尼瑪卿山的地殼厚度達到了70千米,空間位于地下很深的地方,并不影響。

考察的地質學家們以此類推,認為 在青藏高原的其他地方,也有 像阿尼瑪卿山這樣的地底空間

為什麼青藏高原的地下,會出現地下空間?它們是人造的,還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青藏高原之下

高原的誕生

青藏高原上橫亙著很多山脈,這些 山脈形成的時間并不是同一時期

這其中,喜馬拉雅山脈最年輕,它是 印度次大陸最后撞擊形成的,其他山脈都是在撞擊之前陸續造山形成的。

印度雖然是一個亞洲國家,但是 土地不是亞歐大陸原生的,它的老家在南半球。

在大約3億多年前, 在地球的南邊形成了一塊大陸地,地質學上稱為 岡瓦納大陸

這塊古大陸就是今天 非洲、南美洲、澳洲、南極洲以及印度組合而生的。

岡瓦納大陸

古陸在大約2.5億年前和北方的勞亞大陸發生了短暫的相連,組成了一塊超級大陸—— 盤古超大陸

后來,這塊超級大陸分崩瓦解,其中 印度次大陸開始向北漂移,與北方的勞亞大陸越來越近,勞亞古陸也早就拆分為了北美洲和亞歐大陸,

由于二者屬于不同的板塊,在印度次大陸還沒有徹底靠近亞歐大陸的時候, 雙方之間的海洋就開始隆起

也就是青藏高原的前身是一片海,叫做 特提斯海,也叫做古地中海

特提斯海的消失

最終在大約3000多萬年前, 印度次大陸終于撞向了亞歐大陸,它的板塊斜插到了亞歐板塊的下方,將原本就造出來的地抬高。

這個過程今天依舊在繼續,所以 喜馬拉雅山的海拔一直都在增加

這場造地運動持續了至少 6000萬年,也導致 各條山脈隆起的時間不一樣

這就好比孩子長個子,不同孩子長身體的時間是不一樣,時間一長就會出現身高參差不齊的情況。

青藏高原上的山脈

青藏高原的山脈們也是這樣,從上面看,青藏高原上的山似乎都是連綿在一起的, 實際上在地下,它們也各自有邊界

根據形成時間的層次, 青藏高原被分為了5個地體,從北向南分別是:崑崙 -柴達木地體、可可西里-巴顏喀拉地體、羌塘地體、拉薩地體以及喜馬拉雅地體

即便在同一塊地體內,也會存在形成時間差,這樣的 時間差很有可能就是地下空間誕生的原因

這也是1995年之后,地質學家們認為 青藏高原地下隱藏的地下空間,不止3個台灣大小那麼簡單。

那麼,這些地底空間若是真的存在,它將會有什麼意義?

青藏高原的地體

地底空間的意義

這種地下空間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洞穴,它們的形成的時間久遠, 很有可能存在著人類沒有發現的生物

某種意義上,這些地底空間的面積也算是我國的,這就相當于青藏高原是一個雙層結構,上下兩層。

上層是地面,下層是地底空間,說不定還有「樓中樓」,地底空間下面還有地底空間。

地殼雖然只占地球很少的一部分,但是 它所蘊涵的資源,也足夠人類使用

深入地下

當初蘇聯實施地心計劃,雖然最后直打到12000多米就被迫中止,但是 卻為后來提供了無窮的寶藏

蘇聯的深孔計劃,勘測到了地下的 煤、石油、金礦甚至是鈾礦,這些資源一直從蘇聯時期用到了俄羅斯,至今依然是戰斗民族的主要經濟來源。

青藏高原擁有 我國最大的地熱能,同時這里的 很多地區都沒有被開發,土地幾乎原封不動

在億萬年前,青藏高原是一片汪洋大海,在造地運動中, 石油很有可能被封存在了高原之下

這些空間雖然人類目前還無法親自前往,但是在未來,它們會發揮出巨大的作用。

甚至有人猜測,青藏高原的地下空間,是一片地下海洋,是當年特提斯海的殘留。

這個說法也不是憑空產生的,在太陽系,就存在著這樣類似的結構。

青藏高原可能存在海

地下海洋

太陽系最大的星系木星擁有2顆奇特的衛星,它們分別是 木衛二和木衛三

這兩顆衛星都比地球小,含有的水可一點都不比地球少,尤其是木衛三,它的水含量可以直接甩地球幾條街。

它們的水 一方面是表面覆蓋著厚厚的冰層,厚度至少在100千米, 另一方面在冰層下面還有深度100千米的海洋,海洋之下是類似的硅酸鹽巖石。

如果我們把青藏高原的想成覆蓋在海洋上的「冰層」,那麼高原之下存在地下海洋也似乎說得過去。

木星和木衛二

在木衛二和木衛三上還經常出現噴泉, 高度在20千米以上,這說明在寒冷的冰層下,海洋內具有能量釋放。

海洋的能量是怎麼來的,那當然是海底的火山。

無獨有偶, 在青藏高原,最常見的能源就是地熱能,這里是我國地熱能使用最多的地方。

這些熱量來自地殼之下的軟流層,它們通過加熱巖石, 將熱量傳遞到近地面,人類通過灌入水的方式, 讓地球幫忙燒水,將熱能轉化為其他能量。

按理說,青藏高原的地殼應該是地球上最厚的地方,怎麼會與軟流層這麼快就接觸到。

高原地熱

會不會是,軟流層加熱了青藏高原的地下海洋,它將熱能進一步傳遞的?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