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發現人類沒有意識?科學家:意識的本質是物質的相對運動

天空之城 2022/08/19 檢舉 我要評論

一直以來,關于人類意識或者說生物意識是如何形成的,科學界始終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

因為意識的存在與否和它形成的原因,關乎著我們對大腦機能的完全認知,很多人甚至把意識和「靈魂」畫上等號。

如果我們能解開意識的奧秘,那是不是意味著我們也能由此發現「靈魂」的真相。

這樣一來研究的課題就不再是科學,而是科學家們「反感」的神學了。

事實上,任何科學的研究都不可能完全避開「意識」這個課題,它本身就是我們認識宇宙、探尋真理的「主觀能力」。

就好像我們在沙灘上挖洞試圖發現埋藏的珍珠,我們能忽略手里的鐵鏟和握著鐵鏟的手嗎?

不僅不能,我們還應該率先把這兩個「部分」研究透徹,才能更好的在星辰大海中發掘無盡的宇宙奧秘。

遺憾的是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科學界都把意識和物質完全獨立成兩個不相干的領域進行研究,直到量子力學問世這一現象才得以改善。

就在8月16號,一篇發表在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雜志上的論文引來了不小的爭議。

這篇論文的作者是來自「孟菲斯大學哲學系」和「巴伊蘭大學物理系」的資深研究員。

根據這篇論文的表述,從哲學意義上來講,人類的意識或許并不存在,至少我們認為的和「靈魂」相似的那種意識不會有。

所謂意識,本質來說就是生物對物質世界觀察以后發生的「思維變化」。

大腦通過眼睛觀察到不同的物質現象以后會產生對應的「思維」,這個變化的基礎離不開「物質大腦」,也不可能擺脫物質的運動。

從科學角度來分析,大腦神經元并不具備「創造」的功能,神經元的活躍取決于視覺神經或聽覺神經等「外部條件」的觀察目標。

當這些感官消失的時候,大腦的神經元也會失去作用。

但是人腦本身具備強大的記憶功能和邏輯功能,如果我們能夠進行了足夠多的「物質印跡儲備」,就算這些感官消失或者失靈,大腦神經元依然可以通過這些記憶片段「羅織意識」,但這種意識依然是對現實世界的一種「映照」。

其實,科學界此前有一種猜測,那就是人類和其他生物一樣,都不具備「想象」這個能力。

我們構思的一切「光怪陸離」的事物都能「準確」的對應我們在物質宇宙看到的事物。

人腦可以通過「橫向神經纖維」互相傳遞信息,右腦會把左腦記憶的「印跡」反復加工,變成一種我們自認為是「想象」創造出來的東西。

可實際上如果我們沒有在物質世界見過蘋果,我們就不可能在腦海中創造出任何以蘋果為基礎的東西。

科學界總是喜歡以唯物主義的立場思考問題。

如果把意識從物質中剝離出來作為「靈魂」來研究,那簡直就是「胡言亂語」了。

意識研究在今天的地位就好像科學在中世紀的地位一樣,都是游離在主流「學術界」之外,兩者最后的命運究竟是不是殊途同歸還有待科學家的努力。

從目前的科技進展來看,還是有很大希望的,只要我們擺脫對意識研究固有的成見,這個領域是大有前景可為的。

如果科學家證明意識可以脫離物質基礎單獨存在,那「平行宇宙」這類的科學概念也可以有新的突破了,這樣看起來科學界這一次的發現還是很重要的,不僅是為科學家提供了一個研究的思路,也打開了我們普通人的「想象空間」,科學有趣的地方不在于它的嚴謹,而在于它時時刻刻都在揭曉未知的秘密。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