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進貢一只「麒麟」,宋仁宗大喜,司馬光卻面色凝重:快退回去

天空之城 2022/09/05 檢舉 我要評論

祥瑞是古代帝王費盡心思也要攀上關系的,史書上凡是帝王出生必有異象,要麼飛沙走石要麼彩霞滿天,一人一套,真真正正玩出了花樣。起義者要為自己的行為正當化,也會努力把很平常的一件事往祥瑞靠攏,以示自己是天命所歸。

在位的帝王已經成為了九五之尊,正統性毋庸置疑,能讓祥瑞歇歇了嗎。不,人家同樣需要用祥瑞來顯示自己治下的天下海晏河清,祥瑞就是上天對統治的肯定。上面人重視,下面人自然就會附和,弄出些異象來讓龍心大悅。

北宋時,還是宋朝屬國的越南派人給大宋送來了一只異獸,酷似麒麟,當時在位的宋仁宗大喜,朝廷上下也是一片歌功頌德,只有一個人站出來唱了反調,這個人就是司馬光,他直言不諱,勸宋仁宗把麒麟還回去。

砸缸的司馬光

在民間,司馬光也算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了,就算是對歷史毫無研究的人,也能順口說出一句「司馬光砸缸」,也就是現在還在傳唱不衰的那個故事,司馬光和一眾小孩子一起玩耍,其中一個孩子不小心掉進了裝滿了水的大缸里,爬不出來。

眼看缸里的呼救聲越來越弱,所有人都不知所措,只有司馬光沉著冷靜,他快速地思考一番,最終拿起地上的一塊石頭,用其把大缸砸破,水從洞里漏了出來,孩子也因此得救。

和很多為了教育孩子而編造出來的故事不同,司馬光砸缸這事可是貨真價實,有史為證的。

不過歷史上記載,他砸破的不是缸,而是甕,因為這一番舉動,司馬光自小就被鄉人稱為神童,在家鄉河南光州有很大的名氣。

司馬光出生于詩書之家,倉稟足而知禮儀,他的父親司馬池在光山擔當縣令,自然衣食無缺,也就格外注重司馬光的教育問題。

司馬池早早就開始親自給司馬光開蒙督促他讀書,他六歲開始讀書,到七歲時就已經能將整部《左傳》熟練背誦,在當地大出風頭。

司馬光最終謚號文正,這是宋代大臣可以得到的最高謚號了,與司馬光同時代的人對他的評價也是相當之高。

蘇軾說司馬光「忠信孝友,恭儉正直,出于天性」。宋神宗也說「司馬光方直」。他們一致贊揚司馬光誠信忠直的質量,司馬光本人更是說過,他這一生不能說是就沒說過謊話,但也只是說過一次罷了。

麒麟來朝

這事兒得往過去回溯,來到司馬光五歲時,當時,他和一幫年齡相近的兄弟姐妹玩,大家想要把胡桃的皮剝下來,但因為年紀普遍都小,沒有一個人成功。

這次嘗試過后,等大家都走了,只有司馬光一個人時,司馬光家的一個婢女利用生活小智慧,把胡桃放到鍋里用熱水烹煮,這樣一來,胡桃的皮輕輕松松就可以剝掉了。

小孩子都是愛虛榮的,司馬光就把婢女這段隱去,對外吹噓是自己想出妙招把胡桃皮剝掉的,到底沒有不透風的墻,他的父親很快知道了這件事以及其中內情。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這是個小事,畢竟是小孩子,但司馬池大發雷霆,他重重責罰了司馬光,教育他誠實的重要性,他的決定是很正確的,司馬光此后一生再也沒有說過謊。

和砸缸一樣,這件事也是有史冊證明的,司馬光長大成人之后,也曾把這件事寫作文章,時時提醒自己,他的一些朋友還有緣見過這篇文章。

雖然很小就出名,但司馬光沒有成為傷仲永,他19歲就一舉考中了進士甲科,他本人博聞強記,品行端正,因此深受前副宰相龐籍的賞識,多有提拔,官途還算是比較順利的。

宋朝的文臣地位崇高,有刑不上大夫的說法,因此文臣就有了直言敢諫的底氣,司馬光也是其中之一。

當時的交趾也就是現在的越南,按慣例每年要向宋朝上貢。有一年,上貢的使者帶來了一頭異獸,并聲稱這是麒麟,要敬獻給大宋,宋仁宗大喜。

麒麟同龜、鳳、龍并稱為天地四靈,自古就是祥瑞太平的象征,據說當年孔子出生之時,就有一只麒麟來到了他們的家中,因此,麒麟備受儒家推崇。

不過宋仁宗心中歡喜的原因還有另一層,那就是麒麟素來有送子的傳說,而宋仁宗自親子夭折之后,膝下一直沒有兒子,自然也就更加看重麒麟。

麒麟是存在于神話傳說中的異獸,雖然口口相傳,但沒有人見過它真實的樣子,這只所謂的「麒麟」究竟是不是真的也就無從判定。

不過,這只異獸看起來十分奇特,又為了博一個好彩頭,宋仁宗就認下了這只麒麟,打算收下。

皇帝高興,底下的臣子也忙不迭地附和,恭賀宋仁宗喜得麒麟,說這是宋朝盛世得到上天肯定的象征。

一片喜氣洋洋里,只有司馬光面色凝重,他上書說:「既然從未有人見過麒麟,又怎麼能確定這只麒麟的真假呢?而且就算是真的,這只麒麟也不是出現在我大宋的國土,不是我大宋之祥瑞。不如把它送還,以示大宋恩德。」

一生成就

宋仁宗聽從了司馬光的建議,把麒麟賜還給交趾使者,對方千恩萬謝地回國了,司馬光如唐朝魏征一樣敢于勸諫,而宋仁宗又如唐太宗一樣,以寬廣的胸襟包容他,真是難能可貴。

雖然司馬光機智聰慧,善于隨機應變但他敵不過時間。中年時,他逐漸趨于保守,顯露出封建文人的局限性,王安石主持變法期間,他對王安石所主張的新法并不贊同,屢次反對,兩人多年友誼破裂。

司馬光與王安石的對立,掀起了新一輪的黨派斗爭,依據對新法持有意見的不同,朝廷上百官分裂成了新舊兩黨,最后直接導致了變法的失敗,是宋朝錯過的一個扭轉劣勢,增強國力的時機,也是因此,因此后世對司馬光的評價褒貶不一。

司馬光晚年時開始編撰《資治通鑒》,這是我國最長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司馬光作為本書唯一作者,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華,文辭優美,敘事生動,使《資治通鑒》得以和《史記》并稱。

小結:

司馬光一生宦海沉浮,最后落得毀譽參半的評價,這恐怕也是他生前所不可想的,但他編纂的《資治通鑒》享有無可置疑的崇高地位,他這個編纂者也因此而留名青史。

朝斗黨爭也許當時看起來無比重要,不可退讓,但隨著時間流逝,都變成了過眼云煙,為后人所遺忘,只有文學成就歷久彌新。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