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代表一個國家政/治中心,某種程度上,算是「心臟位置」。對于統治者來講,那是十分重要,在這里修建皇宮。一生大半輩子時間,都在這里生活。秦朝之前朝代,這里匯集國家最好資源,輕易不敢挪動。
然而偏偏有一個朝打破「規律」,商朝首都頻繁搬遷,后人猜測究竟為何?并非是統治者任性而為,根據后來考古顯示:他們遷都,都有不得已原因。
對于統治者來講,如果不是迫不得已,很少有人愿意遷都。歷史上有朝代「遷都」,都是從大局角度考慮,新的王朝多數,都不愿在前面王朝定都。北魏時為了國家穩定發展,曾經遷移過三次,疆域面積逐漸擴大。從一個東北地區游牧民族,順利完成縱橫捭闔,統一北方,還將晉朝皇室趕到長江以南。
中間拓跋氏下了一部「大招」,將國家首都逐漸向內地遷移,深入中原腹地。進一步加強對于中原地區統治,加強對于國家地區統治。每次統治者這麼做,都是深思熟慮下定決定,并非心血來潮。公元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定都牛川。因為這個位置太過偏遠,將首都遷移到盛樂,這是第一次遷移。
第二次遷移發生道武帝時,將首都遷移到平城,對北魏政/權影響很大,完成進一步的漢化過程。定都后開始招收大量漢人謀士,收攬不少人才,他們在北魏統一北方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第三次在孝文帝時,遷都時為了避免守舊勢力阻擾,以南伐名義率二十萬大軍南下。到達洛陽后,疲憊的眾臣因為不愿意南下,同意孝文帝定都洛陽。可以說沒有這三次「換地」,北魏就會偏安一隅,沒有日后成就。雖然搬遷付出一定程度代價,但從長遠角度來看,真的很劃算。
對于統治者來講,首都那是很重要,算是整個國家最繁華地方。有那句「金谷俊游,銅駝巷陌,新晴細履平沙」,形容古都洛陽,過去是幾個王朝政/治中心。如果一個國家首都被敵人占領,等同于國家被滅,不會輕易挪動。這里是祖宗好幾代苦心積累成果,無論是從實力角度出發,還有個人情感上,一般都很舍不得。
但是在幾千年前,有一個王朝首都,變動好幾個地方。它就是商朝,遷都在《竹書紀年》都有記載,有「前八而后五」。從商人老祖宗開始,到湯滅掉夏時,完成八次遷都。據《史記殷本紀》中載:「自契至湯八遷,湯始居亳」。
等到統一中原后,截止到第19位君主盤庚之前,有5次遷都。商都真正搬遷次數,可能遠超過13次,這些都有證據,因為在殷墟沒有發現某幾位君王時物品。后人紛紛猜測,每次這麼頻繁搬家,商人難道不嫌煩嗎?
提到商朝在歷史上地位,后人都會想起夏朝,顯示夏朝生活在伊洛平原。隨著歲月變遷,商人來到中原,留下璀璨的文化。鄭州發現商人都城,規模十分大,花費很大功夫。無疑反映一個事實,商朝有意在中原地區建都。后人都猜測,商朝首都距離夏朝首都位置,那是越來越遠,有人猜測是否為躲避夏人。
但是后人不明白,為什麼商朝君主,那麼頻繁的搬家。特別是從第十任商王仲丁開始,搬遷的速度,真的太過頻繁。《史記》中有記載,有那句「仲丁即位,自亳遷于囂」。從地圖上來看,無論怎麼遷移,都在山東、河南范圍內,從南向北走動。
對此歷史學家猜測,人類遷移規律,向適宜人類生存地方。但是商朝首都變動規律,似乎不符合發展條件。有人懷疑,是否出于躲避夏朝宗室,才有這種想法。但是仲丁遷都時,夏朝已滅亡百年。為何還放棄優渥地區,反而青睞貧瘠地方,似乎有別的原因。
一直流傳一種說法,商人這麼做,主要為了躲避水災,算是主流說法。古書都有詳細記載,城市發展必須注重與水源關系,城里人口太多,若是缺水將會陷入危機。如果發生洪澇災害,會嚴重影響城市發展,迫使商人不斷遷都。還有一種說法,商人正在完成文明轉型,過度到農業社會,和平家園真的很重要。
但是后人不明白,若是擔心洪水,為何朝廷貴族阻攔盤庚遷都。因此這種說法,存在很大懸疑,考古顯示伊洛平原并不發生洪水。盤庚以前的君王,遭受過洪水只有祖乙,哪怕如此都沒有搬走。武丁時殷墟也發生過水患,都有文字記載,也繼續在當地生活。證明洪水遷都一說,壓根不成立。
古代不少王朝發揮在那,基本上都從盛變衰,綜合國力下滑。但商王朝打破規律,不斷在盛衰之間變動,哪怕最低谷時,依然能東山再起。相對于別的王朝「父4子繼」模式,商朝繼承王位順序,有父子、兄弟規律。
有人猜測,新君王生怕舊勢力不服,因此遷移別的地方,解決統治內部問題。祖乙和南庚都面臨該問題,順利度過執政危機。這個是一個原因,還有一種可能,就是開疆擴土目的。目前在殷墟發現大量武器,貴族殉葬還有別的民族,證明統治者征服其他少數民族地區。
商王仲丁繼位后,東南方的蘭夷部發動叛亂,需要及時出手平叛。為了方便指揮戰斗,方便運輸物資,仲丁決定遷都隞城。有同樣處境還有河亶甲,主要目的避免戰亂。這個有些像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從穩定江山考慮,才作出該決定。
這些王朝遷都,都從現實角度考慮,各自有政敵目的。商朝頻繁將首都變動,真正原因為了國家發展,解決當前難題。在那個沒有科學技術提下,人類無法解決一些難題,只能借助于遷都來解決難題。然而統治者卻忘了,一個國家想要長治久安,更需要穩定政/治環境。如果統治者不作為,哪怕遷多次首都,同樣無法擺脫被滅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