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全球變暖已經成為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簡單來說,全球變暖就是由于溫室效應不斷疊加,導致全球地氣系統吸收與發射的能量失衡,能量持續累積,最終造成全球性的氣候變暖。
那麼溫室效應是怎麼來的呢?溫室效應又被稱為「花房效應」。眾所周知,大氣能夠吸收太陽光線的長波輻射而放過短波輻射,太陽短波輻射到達地面后使地面溫度升高,這時地面又會向外釋放大量的長波輻射,被大氣吸收,從而使地表與低層大氣溫度同步增高,由于其作用過程類似于栽培農作物的溫室,所以被稱為溫室效應。
近二百多年來,由于人類活動的影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甲烷、水汽、氧化亞氮和氟利昂等吸熱性強的溫室氣體迅猛增加,導致溫室效應不斷增強。
溫室氣體增加的原因,主要表現為人類大規模焚燒化石燃料,大規模砍伐森林并將其焚燒等。
全球變暖會導致海平面上升,淹沒低海拔城市與農田;導致全球性的氣候異常,極端天氣頻發,洪澇災害與干旱災害并發;兩極冰川與永久性凍土消融,全球自然生態系統進一步惡化;城市霧霾天氣增加,危害人類健康等。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廣袤的海水能夠吸收一部分人類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海水受到風力擾動,能夠掀起大浪,有利于二氧化碳溶解在海水中。同時,海洋里有著數量極大的藻類,它們吸收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用。但最主要的是,海水中的可溶性鈣鹽,遇到碳酸,形成碳酸鈣沉淀沉積下來,向海洋深層運輸,形成自然界主要的碳沉積方式。
一篇發表在《科學》雜志上的論文指出,科研人員在2009年到2018年十年間,利用飛機對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進行觀測時發現,南大洋每年的碳凈通量很大,在夏季時,南大洋表面低層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有所下降。
這一發現表明,南大洋正在瘋狂吸收二氧化碳,這一片海域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比它釋放的二氧化碳多出了5.3億噸。
對于「南大洋」這一概念,人們可能感到比較陌生。我們在中學課本上只學到過「七大洲四大洋」,即亞洲、歐洲、非洲、南極洲、大洋洲、南美洲、北美洲,以及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這個所謂的「南大洋」是從哪里冒出來的呢?
傳統上一般認為南極海域分屬于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但是近幾十年來,海洋學家發現南極海域有著重要的不同洋流,所以國際水文地理組織在2000年的時候就將其確定為一個獨立的大洋,成為世界第五大洋。2021年,美國國家地理學會也宣布南極海域為南大洋。
南大洋也叫南冰洋、南極海,它是世界上唯一完全環繞地球卻未被大陸分割的大洋。一般認為,南大洋是南緯50°以南的印度洋、大西洋和南緯55°-62°間的太平洋的海域。
與其他四大洋相比,南大洋的吸碳能力確實更勝一籌。南大洋擁有湍急的洋流和強勁的西風帶,它們在海水的輻合作用下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漩渦」。
「輻合」指的是氣流從四周向中心流動,進而形成漩渦。南大洋上形成的這個漩渦直徑達到10公里,呈逆時針方向進行旋轉,就好像一個巨大的漏斗一樣瘋狂地吞噬二氧化碳。
吸收過二氧化碳的海水在55°S附近下沉,其所吸附的二氧化碳下沉到1千米左右的深度時,隨著水流向北流動到達亞熱帶海域或赤道附近,這些海域中的藻類可以將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并轉化成氧氣。
這樣看來,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被南大洋完美地吸收中和,也就不會造成全球變暖了。
那麼,被生態學家鼓吹了幾十年的全球變暖是否就成為一場巨大的「騙局」了呢?
我們也不能這樣認為。盡管南大洋每年能夠凈吸收5.3億噸的二氧化碳,但是這與人類活動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相比,仍然是杯水車薪。2021年,全球人類活動共排放363億噸二氧化碳,如果將所有溫室氣體(甲烷、一氧化二氮等)計算在內,排放量達到408億噸。
近年來,我們經常在電視上看到,南極和北極的巨型冰山正在消失,夏季時北極圈內的最高溫度甚至達到38℃,這些都是全球變暖的鐵證。所以,我們不必懷疑全球變暖的真實性。
解決全球變暖問題,一方面要控制溫室氣體的總排放量,通過科技手段節能減排、消費理念的轉變、生產創新等手段扎緊排放的口袋。另一方面要嚴格保護森林,森林是地球之肺,天然氧吧,它能夠通過植物的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轉化為人類必需的氧氣,是解決全球變暖問題的一大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