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
月球是我們地球的衛星,它已經陪伴了地球幾十億年。地球上的生態系統也都已經與月亮掛鉤,我們在海邊能觀測到的潮起潮落,其實都是被月球影響的。在很多其他的方面,月球也對地球有著不容忽視的幫助。
但是,天文學家們卻給我們帶來了一個令人不安的事實:根據目前的觀測信息來看, 月亮正在「離家出走」,每過一年,月亮就離我們遠了足足3.8厘米。
雖然3.8厘米是一個很小的數字,但如果放在整個人類預期的發展時間維度上,那這每年3.8厘米,很有可能會給我們帶來重大的影響,如果月球真的脫離了地球,地球上的一切都有可能毀滅……
對地球的直接影響
如果月球消失,地球上的人類能夠感受到最為直觀的事實就是一天的時間變「短」了,24小時的日制也就不再準確。
這是因為地球的自轉與周邊天體環境有著很大的關系,月亮的引力無時無刻不在牽扯的地球,讓它不要以過快的速度運轉,而月亮消失之后,地球自轉的瓶頸就被移走, 人類主觀意義上以24個小時為單位的一天,當然也會被縮短。
除此之外,月亮的消失還會直接給沿海城市帶來巨大的災難,在目前的全球變暖大環境之下,海平面幾乎每天都在上漲,但沿海城市卻依舊能保持安全, 這是因為月亮的引力牽制住了海水,讓它們在流動的過程中呈現出了規律性。
一旦月亮消失,這種規律性就會消失不見,那些曾經被引力牽制在大洋中心的海水就會瘋了一般涌入沿海城市的大壩,給當地的居民和經濟造成毀滅性的損傷。
最重要的一點是,月亮的消失很有可能會促使地球改變其自轉軸,我們的地球在太空中并不是筆直「站立」的, 由于月球引力的牽制,地球的自轉軸處于穩定的傾斜狀態,一直保持在23.5度這個數字。
如果月球的牽制消失的話,地球的自轉軸將會一時間找不到方向,最大偏差甚至可以達到45度左右,在這樣的影響之下,南北兩極直接變成了溫帶地區, 而非洲大陸則會成為一片冰原,對于地球上的生態以及人類文明來講,這無疑是毀滅性的打擊。
月亮消失后的生物圈
除了這些直接的地理影響之外,月亮消失還會直接導致地球上的生物圈出現問題。雖然地球上的絕大部分生物都是夜伏晝出, 但不可否認的是,那些習慣在夜里出沒的生物也是生物圈當中必不可少的一環。
這些生物已經完成了進化,能夠適應較為黑暗的環境,但他們的視覺依舊需要借助月光,如果月亮消失的話,地球上的黑夜將會無比漆黑,那些距離地球遙遠的星星根本沒辦法提供足夠的亮度, 這些夜行生物的生存環境也就受到了巨大的影響,它們很有可能因此直接走向滅絕。
生物鏈是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概念,一旦有生物滅絕,就會出現斷層。
無論是那些需要以夜行生物為食的物種,還是需要夜行生物的捕食來遏制種群數量的生物,都會給人類以及地球的生態文明帶來災難。
失去屏障的地球
我們在用望遠鏡觀測月球時,普遍能夠發現月球的表面并不光滑,在這顆乳白色的星球上,有著大量灰黑色的隕石坑,這些其實都是月球替地球「擋刀」的證明。
月球之所以被稱為衛星,就是因為它能夠在危險的太空當中給予地球一定的保障。雖然我們人類還沒有經歷過大型隕石的撞擊,但從機率學上來看,這種事情還是會有可能發生的。沒了月球,任何經過地球軌道的小行星都能給我們帶來巨大的威脅。
而且,月球的消失勢必會給地球帶來大量的地質災難。 火山和地震會在月球離開的過程中變得極為頻繁,這樣的天災對于人類來說絕對是難以面對的。
我們需要擔心嗎?
既然月球對人類如此重要,那我們需要擔心嗎?畢竟它現在正在以一個不容忽視的速度遠離地球軌道。
其實,現代人類不必太過擔心月球會在短期之內離開,因為地球現在所能提供的引力還是可以牢牢鎖住我們這顆衛星的。
月球本身的繞月軌道就是一個橢圓,近地點和遠地點之間相差了足足3萬公里,在這樣的距離差異之下,月球都沒有逃逸成功,每年3.8厘米的距離,看上去也就無關緊要了。
天文學家推測:如果月球真的想要擺脫地球,那麼它自身與地球的距離就必須在被拉長一倍左右。
短期來看,地球與月球的關系依舊十分穩定,我們在近幾億年的時間里是不會失去這顆衛星的。就算那個時刻真的到來,那時的人類也應該已經掌握了星際旅行的能力,可以用科技手段來維系種群的延續和發展。
結語
宇宙與天體對于人類這樣的渺小個體來講,是一個十分宏大的概念。夏蟲不可語冰,哪怕是人類這樣的智慧生物,也只能通過推測的手段來模擬宇宙的運行。
誰也不知道人類與地球的未來究竟在哪里,只希望在地球的環境不適宜人類居住之前,我們能夠找到一個逃離地球變成星際文明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