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的船隊有多強?有個小國調兵五萬打劫,反被兩千人滅國

天空之城 2022/08/05 檢舉 我要評論

一提到鄭和下西洋,我們往往容易想到:大明船隊所到之處「萬國來迎」、「簞食壺漿」,好一番熱烈的場景。

在整個下西洋期間,明朝船隊共7次出海,幾乎游遍東南亞與印度洋沿海諸國,最遠時還到達了東非和紅海。每一次出航時,浩蕩的明朝船隊猶如一座座巨城在海岸邊漂移,十分壯觀。其規模之大,使得不少國家都望眼欲穿。

不過,當我們從書本上了解過這一傲人事跡之事,卻殊不知書本因篇幅所限,并未告訴過我們更多的細節。其實,在鄭和數次下西洋中,讓中華聲名遠震海外的不僅僅是大明水師的宏偉實力,還有著幾場實打實的硬仗,與錫蘭山國的戰/爭便是其中之一。

錫蘭即現今的斯里蘭卡,其是現今位于印度最南端的一個島國,它是印度洋中的至關重要的中轉站,相鄰阿拉伯海和孟加拉灣,其地理位置重要性無需強調。當年鄭和數次下西洋時,這里都是必經中轉站。

在鄭和第一次途經過錫蘭時,錫蘭山國王對大明的實力沒有直觀的認識,他竟然要求鄭和對錫蘭進行納貢稱臣。當時大明才結束靖難之役未過多久,明成祖朱棣為了尋訪建文帝的下落,才令當時靖難功臣武將組成船隊進行遠航。初來乍到的鄭和自是沒有料到會枝節橫生,于是他只能選擇忍讓并納貢了。

但這次也并非沒有一點收獲,通過這次納貢,有心的鄭和便趁機將錫蘭島上的地理摸了個透。

這里我們很有必要單獨提一下鄭和。鄭和何許人也?

此人原名馬和,在明成祖朱棣還是燕王的時期,他便從侍燕王朱棣,為人博辨機敏,其才智在朱棣的內侍中無人可比。要知道,當時不少太監在朱棣靖難之役中都是出過力的才智過人的角色,可見鄭和才驚絕艷。正是因為其在靖難之役中做出不少貢獻,才被朱棣賜名為鄭和。

在朱棣的重用下,鄭和得以領導不少靖難之役中的名將和太監組織了這次遠航的船隊。本來當時的船隊中,人們心氣非凡,但出于不想節外生枝的想法,便忍下了這次的羞辱。

然而,到了第三次途經錫蘭的時候,這個以劫掠商旅、收取保護費為習慣的國家竟然再次打主意到鄭和的頭上了。

當時正值錫蘭國內亂,國王亞烈苦奈兒猜忌鄭和船隊試圖對錫蘭圖謀不軌,同時又因為鄭和船隊的財物豐厚,多不勝數,于是對其動了殺心。但亞烈苦奈兒知道,這支船隊裝備精良,非同小可,他便決定引誘鄭和前來,再派軍隊分別圍剿明軍。

此時,鄭和還未料到亞烈苦奈兒的賊心,還是按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則,打算以布施的方式賞賜給錫蘭國王金銀寶器和綾羅綢緞,同時還向當地寺院善捐。可是貪婪的錫蘭國王就算知道鄭和的想法,也還是會如往常般一意孤行。

在他的派遣下,他的兒子前來迎接鄭和,鄭和則率領兩千人左右的衛隊與王子會面。而這原本就不安好心的面談,讓這次會面進展極為不順。

就在鄭和上岸不久后,亞烈苦奈兒便調遣他絕大部分兵力,將鄭和衛隊與戰船分隔。錫蘭共計五萬士兵包圍了船隊。

失去退路的鄭和發現自己倍受蒙騙,當即明白對方是決議撕破臉皮了。于是,鄭和根據以往長久的資料收集,另尋小徑令人給船隊下令,「以4力拒之」。與此同時,他發現敵軍已將大量兵力用于對付船隊,所以他決定擊虛避實,直取王宮。

事實果然不出鄭和預料,敵軍竟然將全部軍隊用于攻打明軍船隊,城中卻無人可守,于是他當即「夜由間道攻入王城」,很快便俘獲了國王在內的王公貴族。身在前線的部隊聽聞王城失陷,當即大量兵力分而圍城,攻打鄭和部隊。

然而此次看似事發突然,鄭和卻早有準備,他的兩千衛隊并非吃素的。這批從靖難之役中涅槃重生的軍隊在城中嚴守,令城池固若金湯。數萬敵軍連攻六日,而王城紋絲不動。但是用兵之道,兵貴神速,這樣長期拖下去,只會愈發不利于城中鄭和部隊。

于是鄭和以國王為人質,帶領著兩千人浴血奮戰,且戰且退,最終殺出重圍,重新登上船隊。而錫蘭國自此卻群龍無首,本就內亂的國家變得更加混亂,說是被滅國了也不為過。

后來,被俘的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和他的親人也都于1411年被押送到大明。當時朝中大臣都認為這個國王應當被除掉,但明成祖憐憫亞烈苦奈兒對天朝強盛國力無知,便赦免其罪,并給予其衣食,盡顯大國皇帝之氣度。

當然,對于亞烈苦奈兒而言,要再回國是不可能的了。面對群民無首的錫蘭國,朱棣同時還下令讓其另選賢者為國王,以彰顯大明王朝不可冒犯的國威。

數百年之后的今天,這場西洋中的戰/爭已淡出歷史的視野,人們頂多也只能在當時鄭和在斯里蘭卡立下的碑文上了解到兩國的往來,卻再難尋覓這場戰/爭的細節。只不過,我們可以肯定的是,正是這一場又一場兇險的戰/爭,奠定了古代中國在世界上的印象,也自古便在海權之上昭示了「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的信念。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