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掌握曹魏大權的司馬昭發動了魏滅蜀之戰。此戰,鄧艾偷渡陰平后,在綿竹地區遭到了諸葛瞻的激烈抵抗。誠然,諸葛瞻最后敗給了鄧艾,但是,諸葛瞻、諸葛尚父子寧死不降,壯烈犧牲的行為,無愧于諸葛亮后人的身份。
于是,在成都武侯祠大殿內供奉有諸葛亮祖孫三代于一堂的塑像,而綿竹雙忠祠原有的塑像也是祖孫三代,前殿祀諸葛瞻父子,啟圣殿祀諸葛亮。成都、綿竹兩處祠堂展示了諸葛亮祖孫三代忠貞無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高風亮節。后人景仰,多有題詠。
值得注意的是,在諸葛瞻面前,還跪著三座石像,這三人分別是糜芳、傅士仁、郝普。相對于忠貞不二的諸葛瞻、諸葛尚父子,他們都背叛了蜀漢,所以遭到了后人的抨擊,被稱之為「蜀漢三叛」!
一、糜芳
糜芳(生卒年不詳),字子方,東海郡朐縣(今江蘇省連云港市)人,劉備糜夫人的兄弟。麋芳本為徐州牧陶謙部下,曾被曹操表為彭城相。後來辭官,隨劉備從徐州輾轉至鄴城、汝南、新野、長坂坡、江夏等地,奔波多年。誠然,糜芳後來背叛了蜀漢,不過,糜芳初期對劉備還是忠心耿耿的,特別是在劉備落魄時,糜芳拒絕了曹操拋過來的橄欖枝,這是非常不容易的。
公元219年,在漢中之戰擊敗曹操后,劉備進位漢中王,糜芳被冊封為南郡太守。從官職上來看,糜芳不輸襄陽太守關羽。可是,他依然受到了關羽的輕慢。特別是在關羽準備襄樊之戰的時候,糜芳因為供給物資的任務而被關羽責罵,心中不安。于是,呂蒙襲取荊州時,麋芳選擇投降,這導致關羽兵敗被殺。
此后,糜芳在吳國擔任將軍,并且為吳征伐。當然,作為叛徒的糜芳,在吳國也遭到了鄙視,比如有一次,糜芳乘船出行,遇到虞翻的船,糜芳船上的人想要虞翻讓開,向前喊道:「回避我們將軍的船!」虞翻厲聲說:「失去忠心的人,憑什麼侍奉君主?使人失去兩座城池,卻稱將軍,可以嗎?」糜芳十分慚愧,關上船上的窗讓虞翻先過。
二、傅士仁
傅士仁是幽州廣陽郡人,而劉備也是幽州人士,所以,傅士仁應該在劉備起兵之初就開始跟隨了。并且,直到興平元年(194年)去徐州之后,傅士仁就再也沒有回到幽州。關羽鎮守荊州時,傅士仁是關羽的直屬部下。但是,關羽對待傅士仁、麋芳的態度卻非常輕慢,以至于傅士仁、麋芳二人都心懷不滿,與關羽有隙。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北伐襄樊,命二人供給物資,但是,傅士仁、麋芳二人沒有完成任務,關羽便放出話說:「回來再收拾你們。」二人皆恐懼不安。再加上關羽對士大夫們的姿態一直很驕橫,二人又懼又氣。
同年,趁著關羽將主力調往襄樊的機會,呂蒙率軍來到南郡。在此背景下,傅士仁、麋芳皆叛迎孫權。對于這兩人,楊戲評價道:「古之奔臣,禮有來逼,怨興司官,不顧大德。靡有匡救,倍成奔北,自絕于人,作笑二國。」
三、郝普
相對于糜芳、傅士仁,郝普的知名度相對較低。郝普,字子太,義陽(治所在今湖北棗陽東南)人。公元211年,劉備率領大軍進入益州后,任命郝普為零陵太守,也即讓郝普鎮守荊州南部。建安二十年(215年),劉備奪取益州后,卻沒有歸還荊州的打算。于是,吳將呂蒙進攻荊州三郡,唯有郝普堅守待援。但援兵久久不至,其摯友鄧玄之又被呂蒙所騙,郝普也因此上當,投降吳國。
湘水劃界后,劉備讓出了荊州的部分郡縣,郝普得以回歸劉備。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呂蒙再次襲擊荊州,擊敗關羽,郝普再次投降,最終歸順吳國并官至廷尉。郝普與隱蕃親善,隱蕃蓄謀叛變事情敗露,他受到牽連,因此自盡。對此,在筆者看來,郝普在蜀漢和東吳之間反復橫跳的行為,遭到了后人的詬病,乃至于遺臭萬年,其本人的結局,也可以說是咎由自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