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在影視劇,還是文學作品中,人們總是看到唐朝的江山主要是由李世民打下來的,似乎與唐高祖李淵的關系不大。而李淵又是一個好色無能、坐享其成的庸才皇帝,到最后還要忽視李世民的功績,一心想把皇位傳給長子李建成。
事實上,這些都是有人刻意的抹黑,究竟是誰,我想大家心里都清楚。歷史上的李淵絕不是一個無能的庸人,首先他非常善于觀察時勢,隋煬帝去往揚州之后,各地義軍紛紛揭竿而起,隨即天下大亂。
然而李淵并沒有急著起兵,而是繼續擁護隋朝,打出「 廢昏立明,擁立代王,匡復隋室」的口號。這樣一來,李淵只單單指責楊廣的昏庸,不僅很好的維護了自己忠心的形象,而且也不會因為繼續擁護隋朝,而受到天下人的指責。
其次李淵的眼光非常獨到,他攻占長安控制關中地區,以長安為根據地,奠定了奪取天下的基礎。直至隋煬帝被宇文化及殺死之后,李淵才看準時機登基稱帝。不可否認地說,在平定天下的過程中,李世民的確功不可沒,但是我們也絕不能忽視李淵的謹慎心態和深謀遠慮。
李淵稱帝之后,在政治上改革官僚制度、加強中央集權;減少農民稅收,放寬土地買賣的條件。其實李淵還在京城為官的時候,隋煬帝就已經看出了李淵的才能和野心,只因他們存在著親戚關系,因此才將李淵貶到了太原。
那麼李淵究竟有沒有篡位的野心呢?其實只要把他四個嫡子的名字連在一起,就會發現李淵的抱負和志向。長子李建成出生于589年,那個時候的李淵只有23歲,正值年輕氣盛的年紀,當時的官位也只是隋煬帝身邊的侍衛。
他為長子取名建成,未必不是希望自己將來能夠建功立業。李世民比李建成小十歲,而此時的李淵已經非常成熟,或許已經生出帝王之志,所以李世民便是「濟世安民」之意。
三子李玄霸其實就是《隋唐演義》中李元霸的原型(康熙名為玄燁,為了避諱,便把李玄霸改為李元霸),只可惜他英年早逝,所以在正史中對李玄霸的記載非常少。四子李元吉中的元吉二字,是指諸事順利,萬事大吉之意,事實上李淵就是希望自己的抱負和理想能夠順利的完成。
如果把李淵四個兒子的名字連在一起,就是 建功立業、濟世安民、雄霸天下、順利成功。看到這句話,人們就會清清楚楚地看到李淵早已擁有奪取天下的野心,也能夠充分的表明,李淵并不是一個沒有才能的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