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搭乘著嫦娥四號的月球車玉兔二號成功著陸分離,首先實現人類月球背面登陸的壯舉,對人類探月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這個預計可以工作70多個小時的玉兔二號,首次實現了人類在月球背面的軟著陸。對于人類而言,由于地球的引力鎖定,導致月球始終有一面是背對地球。
此前從未有人類的設備到達這一區域,人們對于這片未知的區域充滿無限的好奇。2019年,承載了人們無數希望的玉兔二號,初次工作就給科研人員帶來一次大驚喜。
8月,在一次常規的探查的過程中,玉兔二號在一個直徑約2米,深度約為30厘米隕石坑中發現異常物質。
從周邊的土層分析上看,該隕石坑形成時間距離現在較近,更為新鮮,因此其發現的異常物質對于研究近期月球變化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經過測量,該異常物質長約52厘米,寬約16厘米,整體呈現出不規則形狀。與周邊的月壤顏色有著明顯的不同,當太陽光的照射下,呈現出黑綠色的光芒,并伴有金屬光澤。
在看到這一堆不明物質后,科學家立刻對其采取了相應的分析和研究,最終確定這是一種「膠狀物」,和上個世界美國通過阿波羅計劃所取得的月球樣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為了進一步對膠狀物質深入研究和探查,探月工程組的科學家們立刻制定了相應的行駛路線,對不明膠狀物質和其所在的隕石坑,進行更為細致和深入的科學探測。
神秘的膠狀物質究竟是什麼?
由于此前初步預判中,科學家懷疑膠狀物與阿波羅號采集的物質具有相似性,基于此,科學家決定從周邊月壤環境下手,進一步探究其成分,并確定其成因。
經過數月的研究發現,2020年的6月19日,記者從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方面得到了一個重要情報,他們通過多位專家,結合此前各國探月工程分享的相關數據上看,他們認為該膠狀物為月球在受到外力撞擊后所形成的角礫巖。
事實上,在初次發現這一不明物質后,引起了月球車駕駛員極大興趣。中國科學院航天航空的相關技術人員,在利用「玉兔二號」月球車就位時候的數據,推測其可能成因。
在進一步的探測后,科學家們發現,這個新鮮的撞擊坑,周邊的土塊和月壤均為土灰色,二者高度相似性,可以推測其并非外來天體所帶來的物質,而是月球自帶的物質。
在確定了其物質源頭之后,相關研究便有序進行。通過混光譜探測儀,科學家們對撞擊坑周邊的月壤成分進行探查,發現塊狀物中的長石礦物含量相對相多,其次為橄欖石和輝石,而這含量大體相當。
考慮到月球的環境特征,科學家推斷其為蘇長巖風化產物。但是受限于技術和環境,科學家對未知物質的礦物成分無法做進一步的分析。
美國在探月研究中,處于世界領先水平,而他們所提供的大量的研究數據,為后來的月球研究提供大量的參考。
本次的膠狀物成分及成因探究中,這些數據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在進行光譜分析前,科學家便高度懷疑其為角礫巖。
而后通過對比阿波羅號所采集的樣本,及對撞擊坑形成分析后,表明該「神秘物質」確定為撞擊所形成角礫巖。
其之所以為膠狀物,科學家推斷其可能是由于撞擊后原區域內的物質噴濺射至此處,帶有一定溫度后噴濺射物撞擊了角礫巖,而后形成現在「膠狀物」。
而部分科學家表示,也有可能是撞擊某些二氧化硅(玻璃)后,最終形成現在的角礫巖。
歷時幾個月的時間,科學家層層剖析,最終對不明物質的成分和成因有了結論。而伴隨著玉兔二號科考工作的進一步深入,相信人類對于月球的研究將會取得進一步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