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還有后人存世嗎?這4個姓氏的人,極有可能就是始皇的子孫!
有一句詩說得好;「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出名的皇帝,應該沒有之一,秦始皇最大的問題就是文藝宣傳不到位,所以他一駕崩名聲很快就爛透了。 不僅如此,秦國也很快被滅亡,連帶著大秦王族,幾乎也被滅盡。
歷朝歷代的皇族即便是滅國,之后依然可以成為全國的一支大姓,可是秦始皇的后人卻幾乎在現在失去了蹤跡。
那麼,秦始皇到底有沒有后人傳下來?他們又到底去了哪里呢?
1、被冤枉的秦始皇:胡亥實在是太「坑爹」了
作為歷史上最富傳奇色彩的一個王朝,秦國、秦朝直到兩千多年后,依然是人們爭論的焦點。 有的人認為秦朝殘暴,是一個非常落后的時代;有的人則認為秦朝極度先進,即便是兩千多年的歷史依然抹不掉它的痕跡。
而這些爭論最終都匯聚到了一個人身上, 他就是秦王朝的建立者——秦始皇嬴政。
秦始皇可以說云集了天下罵名,但又同時云集了天下功勞。當時有不少人罵他,說他是個暴君。可是,數千年之后,我們依然在秦始皇的制度上前進,比如秦始皇的郡縣制、秦始皇的秦直道、秦始皇的法治思想、秦始皇的車同軌、書同文,這些依然是我們今天在沿用的。
要說其實秦始皇最大的毛病,就是他兒子胡亥太坑了。 如果沒有胡亥這個人,大機率秦始皇的名聲會好許多。
因為秦始皇本人并沒有什麼特別離譜的事情,包括當年儒生鬧得特別厲害的焚書坑儒,其實我們現在基本上也可以看出來——這是儒生過度夸張的表述。秦始皇開國、創業、為中國萬世奠定基礎,基本上他個人就是一個成功典范。
但是因為他兒子胡亥的存在,他的光輝形象一下子黯淡了。
二世而亡、窮奢極欲、大興土木、殘暴不仁, 這一切胡亥的標簽不僅僅被胡亥個人所戴上,更是讓后人強行給秦始皇也戴上。胡亥不僅僅弄壞了秦始皇的名聲,還把秦始皇的后代幾乎殺了個干干凈凈。
2、矯詔上位:胡亥只想殺光自己的兄弟,以保證自己的安全
眾所周知,胡亥之所以上位,是因為趙高、李斯和他聯合矯詔,改變秦始皇留下的命令,讓他自己做了秦二世。可是,在當時的秦國,不論是秦國王族之間,還是在秦國的百姓當中,大家都知道公子扶蘇才是最好的候選人。
即便是排除了公子扶蘇之外,胡亥也是最不合適的候選人,這就使得胡亥十分恐懼。
秦國王族力量十分強大,而且在秦朝未建立前,秦國多次出現王族政變擁立新國王的事情。胡亥為了避免這種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所以 開始針對自己的兄弟姐妹,趙高對于胡亥的想法很支持。
因為趙高這個人本就特殊, 他極有可能是趙國王族,與秦國有著滅國之恨。
盡管秦始皇對他很寬容,但是他卻 一直圖謀如何滅掉秦國。這從之后他掌權的行為也是可以看出來的,所以趙高也非常支持胡亥屠殺王族。于是, 秦始皇子孫的第一場劫難來了:胡亥首先下令把自己的哥哥公子扶蘇殺死。
公子扶蘇在眾多皇子當中最賢能,而且被秦始皇重點培養,讓大將蒙恬來培養他,并且讓他親自去長城接受鍛煉。如果扶蘇真的與蒙恬約定向胡亥發難的話,大機率胡亥和趙高他們根本抵擋不住。
所以,胡亥以秦始皇的名義, 逼迫不知內情的扶蘇自盡。
殺了公子扶蘇之后,胡亥更加肆意妄為,因為他知道沒人可以抗拒自己了,轉頭將秦始皇的另外三個兒子閭兄弟逼死。看著根本沒有人能夠反對自己,他又將自己的 另外六個兄弟在杜縣殺死, 并且之后又在咸陽殺死了自己其他十二個兄弟姐妹。
3、艱難維持:公子嬰與公子高的后人僥幸逃脫
一時間整個秦國的 王族都陷入了瑟瑟發抖當中。
胡亥一個叫作公子高的兄弟嚇壞了,他自知胡亥不可能放過他,為了讓自己死得體面些,并且讓后代留存下來, 他向胡亥請示:希望自己能夠為父親秦始皇殉葬。
這可是讓胡亥感到十分開心,他正愁沒有理由殺人呢,這個兄弟自己求死,這不省了許多手腳嗎?所以他痛快的答應了公子高, 而公子高的家人們則暫時避免了災難。
不僅僅把自己的兄弟一個不放過,胡亥對自己的姐妹也不手軟。 秦始皇的十幾個女兒,也被胡亥下令殺死。在如此血腥的屠殺之下,秦始皇除了胡亥之外的其他后人,幾乎都被殺了個干干凈凈。
不過,依然還是有人逃脫。
第一個就是公子高的后人可能逃脫了,畢竟他屬于自己主動請求為秦始皇殉葬換家人存活;另外一個就是后面神秘出來的 公子嬰,也就是曇花一現的「秦三世」。他在秦朝快要滅亡時,被趙高令立為國王。
雖然是趙高的傀儡,但是他卻心中早就對趙高很不滿了。 在趙高不注意的時候,他殺死了趙高。
可見,即便是這個時候,秦朝王族的實力應該還是不錯的。以趙高當時幾乎控制了秦朝上下的情況,公子嬰能夠殺死趙高,應該是得到了王族的支持。不過, 關于公子嬰的身份很難確定,史書上并沒有給予準確的記載。
有人認為他是胡亥的哥哥,也有人認為他是秦始皇的兄弟。
4、第二波劫難:項羽屠城
不過,秦始皇后人很快又迎來了 第二波災難——那就是秦王朝滅亡之后的大動亂時期。
當時秦王朝實際上是向劉邦投降,劉邦也答應不殘殺秦朝王族。可是,項羽橫空插了一腳,他跑過來之后占領咸陽,劉邦根本不敢與項羽爭鋒。而項羽又是一個對秦朝、秦國極度仇恨的人,因為他的祖先、他的故國都是被秦所滅亡。
我們史書上看到的是他火燒咸陽,其實, 古人常說「殺人放火」,項羽既然都開始放火了,大機率是已經完成了殺人。他很可能對秦國王族和功臣進行了屠殺,而且項羽也確實有喜歡屠殺的習慣。
不僅僅項羽會屠殺秦國王族,其他六國貴族都會如此,這讓秦始皇的后人,再次遭受滅頂之災。 躲過了這兩波滅頂之災后,他們還要在漢朝成立后迎來第三波滅頂之災。
5、第三波劫難:漢儒對秦朝的丑化
漢武帝之后儒生們逐漸掌握了權力,所以漢朝的正統思想變成儒家。儒生對秦國、以及秦國的法家,一直都是視若洪水猛獸的。所以,他們上台之后,繼續不斷打擊秦國的影響力, 不僅僅全面的否定當年秦國的任何行為,而且把秦國的主流思想法家也否定。
在如此背景之下,秦始皇的后人自然也受到波及。
當時漢朝恢復了許多古國的祭祀,包括周天子的后人,漢朝也給了他們一塊封地,可是秦國的事情根本沒有人提。 因為大家都把秦國打壓成了洪水猛獸的形象,基本上說起秦國就是咬牙切齒一般。
這使得秦始皇的后人要麼死亡,要麼 不得不隱姓埋名起來,避免被別人找到而迫害。
那麼, 他的后人到底去了哪兒呢?
6、最可能的秦始皇后人:四個姓氏
這其中最大的可能自然是現在的嬴姓族人了。 秦始皇本人的姓氏就是嬴,他的后人繼續這個姓氏是非常正常的。但是,也是機率最小的。我們現在都知道,贏這個姓氏在全國的人口非常少。
雖然它不僅僅是秦國的國姓,而且是上古八大姓之一,歷史淵源非常悠久,但是人口非常少。當然不是嬴姓的人都死了, 而是在秦國滅亡后他們大部分都改名換姓。
第一個可能被改的就是改姓為秦。畢竟古代以國為氏的可能性極大,而后面姓氏之間基本混淆,所以以國為姓的也不少。周朝分封的八百諸侯, 大部分諸侯都被滅。而這些國家的人,后面大多以國為姓。
秦國作為曾經的諸侯國之一,處在當時的文化環境之下, 在面臨滅族危險之下,改姓為秦是可能的。
不過,當時改姓為秦大概也相當危險。畢竟,在秦末漢初年間,秦幾乎就是壞蛋的意思,以至于漢朝文人寫秦都是反面例子。所以,還有兩個姓氏可能是秦始皇的后人,那就是銀姓何寅姓。
因為公子嬰的后人大機率可以活下去,而他們為了避免被項羽屠殺,必須要改變自己的姓氏。銀、寅、嬰的讀音類似,而且 銀、寅不容易讓人想到秦朝,所以秦始皇后人改姓為這兩個姓氏可能性極大。
因此,現代的一些專家分析, 這四個姓氏最可能是秦始皇的后人。
當然,這也只是基于歷史記載的一種推測, 在秦末那樣動蕩的情況下,他們改姓可能會更加的偏向小機率的模式。
比如,公子高的后人都活了下來,那他們 可能就給自己改姓為高,以紀念自己的祖先公子高;他們還可能改為其他秦國曾經用過的字,或者是其他贏姓曾經用過的字。
作為上古八大姓之一,贏姓其實有很多分支,秦國這一支只是贏姓的一支, 與秦國打得頭破血流的趙國其實也是贏姓的分支。
上古圣賢之一的皋陶就是贏姓之人,因為他擅長管理法律和刑罰,所以 曾在舜帝手下當「大理」,也就是專門掌管法律和刑罰的官員,他的后代為了紀念祖先的光輝歷史,所以就把自己改姓為「理」, 由于理和李讀音相同,之后這支就姓李。
如果秦始皇的后人要改名換姓,他們也 可能改姓這種與自己有關聯的姓氏,這就不是我們后世可以確定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