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上,有著許多獨一無二的地方,說起來,太監必然是其中一類,這個稱謂,既不是官職,又不好區分性別,屬于封建時代非常特殊的產物。
但在現實中,太監卻對歷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影響,某些時候,甚至能凌駕于皇權之上。
在這些人當中,名氣之大乃至家喻戶曉的很多很多,在明朝的時候尤其夸張,但無論是王振、魏忠賢、劉瑾等等,那都是遺臭萬年的人物,以至一提到太監,人們沒法不把他們和艱險、心理變態、惡毒這些詞匯聯系在一起。
雖然前有著名航海家「三寶太監」鄭和,但他畢竟是百年難得一見的人物,不過其他的太監就都是奸佞之輩嗎?
在明萬歷年間,有一個小太監兢兢業業地在宮中一路爬上了自己職業生涯的最頂點——司禮監掌印太監兼提督東廠,這是何等的權力。
在他之前,這個位子上已經有無數的前輩用實際行動向他演示過,擁有這樣的權力,可以結黨營私、貪污受賄、把持朝政......
但他卻一心輔佐君王、團結朝野大臣、辦事秉公無私,在著名的「妖書案」當中極力維穩,以正直的態度阻止官員之間借此互相攻伐,最終使得此案平穩結束,沒有導致牽連大多無辜之人。
這便是陳矩,一個淡泊名利、兩袖清風、一生為江山社稷奔走的太監,以殘缺之身而流芳后世,在生前,他甚至被人稱為「佛」,在其走后,明神宗賜諭祭九壇,提名「清忠」,令文武百官為他扶棺下葬。
明世宗嘉靖十八年 ,陳矩出生于北直隸,他的父母都是極為貧困的農民,家里也不止他一個孩子,根本無法負擔,不過在當時的環境下,這樣的孩子有個「很好」的出路——當太監。
在明代,當太監并不是一件十分悲慘的事情,相反,對于那些窮的活不下去的人來說,簡直是一件喜事,畢竟進了宮,再怎麼不濟,生活也是無憂的,總比餓倒要好,所以甚至不乏有人自我閹割后跑去報名。
不過對陳矩來說,這顯然是無奈的,于是小小年紀的他便在九歲的時候凈身入宮,成為了大內隊伍的一員。
雖然都是進宮,可是起點很重要,太監也有許多部門,司禮監、內官監、御用監、司設監...總共有十二種之多,如果被分配到某些部門,終其一生可能就是個廚子或是洗馬桶的,但陳矩很幸運,他被分派進入了大名鼎鼎的「司禮監」。
幸運往往也不是毫無原因的,陳矩雖然年幼,但思維機敏、做事伶俐,太監畢竟負責皇宮內的諸多事務,也是需要人才的,于是表現突出的陳矩很快被當時的「宦官之王」司禮監秉筆太監高忠收入門下,成為了他的小隨從。
首先需要介紹一下這些職務,司禮監掌印太監是司禮監的老大,也是十二監之首,權力極大,被稱為「內相」。
因為明朝廢除了宰相,一切國家大事先經過諸位大臣和內閣成員商議過后提交給皇帝,但皇帝根本沒法全部看完,于是便由秉筆太監替皇帝「批紅」,但批完以后,還需要交到掌印太監的手里,由他蓋上那一方大印方可生效,而如果他覺得不行,甚至有權力直接駁回。
也就是說,此時陳矩的師傅高忠,乃是司禮監的二把手,雖然不是掌印,但也相當厲害,跟著他,陳矩在宮里至少還是頗有地位的。
而作為一個懵懂的孩童,師傅的教導非常重要,偏偏這個高忠也是個正直的太監,在陳矩十一歲的時候,當時北方韃靼的部隊劫掠邊境,兵鋒直指京城,秉筆太監高忠親身披掛上陣,在城墻上參與抵抗敵軍,后來還受到了皇帝的嘉獎。
這件事對于陳矩就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師傅本就是自己學習的對象,而高忠的所作所為更讓他堅定了報效國家、扶持社稷的念頭。
此后的陳矩便在司禮監內安安靜靜地長大,師傅教他讀書認字,他朝夕看著高忠處理政務,耳濡目染之下也受益匪淺。
隨著年齡的漸長,他也有了自己的職務,開始著手皇帝所需的一些事務,要知道,在當時,像他這樣的太監經常往來全國各地,大都是威風無比,畢竟是皇帝身邊的人,若地方官員有所怠慢,回到了京城在圣上面前惡言相向,那誰也遭不住。
但陳矩卻截然不同,他行事極為規矩,無論是對官員或是百姓,從未有過絲毫的侵擾,因此在官場乃至民間聲譽極佳。
高忠畢竟已經年事漸高,而陳矩的行事作風以及辦事效率都是有目共睹的,他的正直和機靈也得到了神宗皇帝的認可,不過職位只有一個,陳矩不爭,自然有太多人去爭,所以他始終在司禮監扮演著重要角色,但遲遲沒有上位。
到了萬歷二十六年,遙遠的朝鮮戰場上,明軍和日本侵略者激戰正酣,京城中內閣的爭斗也在持續,陳矩正式接過曾經師傅的職務,成為了司禮監秉筆太監,但他的權力更大,因為他同時還負責掌管東廠。
「東廠」,這個在無數小說、影視劇種頻繁出現的機構,幾乎和宦官一樣,是被牢牢綁定在邪惡、痛苦、可怕這些概念上的,給人的第一印象往往就是嚴刑拷打。
而實際上,東廠就是一個直屬皇帝管轄的秘密警察機構,和錦衣衛的性質相似,但比錦衣衛的權力更大,負責的就是監察朝中大臣。
因為絕大多數太監不僅沒什麼政/治頭腦,甚至連文化水平也較為低下,所以對他們來說,這樣的檢查權力是很容易被濫用的,但在陳矩手里,連東廠也變得「溫和」起來。
他是一個做事嚴謹、思維敏捷的人,對待那些確有其罪的人,陳矩從來都會公事公辦,但所謂伴君如伴虎,有些官員被革職甚至下獄,并不是因為真的干了什麼壞事,或是因為被同僚惡意誣告,或是因為一時觸怒了皇帝。
這些人往往反而會受到非常嚴厲的懲處,但在陳矩看來,這樣是不對的,所以他經常會吩咐刑事部門對這些清白的大臣加以善待,然后自己親自去皇帝面前為一些好人求情,就這樣救下了不少人。
但陳矩卻從不和其他宦官、大臣之間拉幫結派,少數關系密切一些的朋友,都是和他一樣極為正直的人,彼此欣賞之下才有私交。
而到了萬歷三十一年的時候,一場巨大的風暴莫名地席卷了整個京城,這件事情從頭到尾都十分奇異和神秘,直至現在也沒有一個確切的結論,這便是萬歷年間著名的「妖書案」。
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不知到底是誰的匿名人士,寫了一篇名為帖子,其中直指萬歷皇帝最寵愛的鄭貴妃,說她暗中謀劃廢掉太子,讓自己的兒子上位,然后這個人還把帖子大量印刷到處投放,一時間朝野上下震動。
這件事真要說起來,從萬歷二十六年就正式開始了,但在萬歷三十一年影響達到了巔峰,神宗皇帝被氣壞了,嚴令東廠、錦衣衛等機構必須捉拿真兇。
但是誰也不知道真兇在哪,一點線索沒有,抓不到又要砍頭,必須要有人頂罪,所以勢必就會造成無數冤假錯案了,一時間形勢就變得極其復雜。
在這種情況下,東廠的總負責人陳矩暗中收到了許多官員的請求,都是希望借此事打擊政敵,但全部被他拒絕了。
不過外面的形勢卻在愈演愈烈,誰都不敢碰「真兇」這個帽子,但又都希望把這頂帽子戴到別人頭上去,內閣大學士沈鯉、禮部右侍郎郭正域這等朝廷大員也先后被人誣告,而他們都是當時內閣首輔沈一貫的仇敵。
而作為偵辦案件的主要負責人之一,陳矩全程以精明的眼神看待此事,對大臣之間的明爭暗斗視若無物。
在他的全力幫助下,被冤枉的兩人才堪堪免遭陷害,而郭正域是當時太子的老師,彼此關系親密,陳矩的秉公辦案也讓太子對他的印象十分深刻。
當時陳矩提審一位嫌疑人的女兒,那小女孩才十歲的年紀,陳矩問他是否看到了被印刷出來的「妖書」。
小女孩立即點頭稱是,等陳矩再問,她說看到了滿滿一屋子的「妖書」,而其實那帖子只有兩頁,這實在是再明顯不過的指使了。
刑部、督察院、大理寺的官員們都希望草草了事免得引火燒身,只有陳矩一直鐵面無私,雖然到最后這起案子被歸罪給了一個被冤枉的秀才,但在他的努力之下,好歹是將破壞力降到了最低。
就這樣,到了萬歷三十四年的時候,已經年近古稀的陳矩升任司禮監掌印太監,走到了宦官的頂點,而他仍然兼管東廠事務,等于同時手握干政和糾察百官的權力,這在宦官泛濫的明代也是極少的。
但他對下保護那些直言不諱的忠臣,對上良言相勸皇帝,但偏偏許多事情別人講都是沒用的,可在萬歷身邊的陳矩卻能從中起到奇效,在他管理下的東廠也不再肆意營造冤獄錯案,整個京城都一片祥和。
自從九歲進宮,一直成為權傾朝野的大太監,幼時家貧的陳矩都從未利用手中的權力為自己或是身邊的人謀取私利,坐在這樣的位子上,他往常的衣食住行都分外節儉,閑暇時還喜歡吟詩作畫以及讀書。
宦官很多甚至目不識丁,而陳矩卻從小苦讀,他對收藏各類典籍也有很高的興趣,并且這些書不是擺設,每一本他都是細細讀完的。
這樣的陳矩連帶著他身邊的一些宦官們都有了不小的進步,在他去世后,有好幾位都被委以重任。
萬歷三十五年,陳矩在房間里安靜地端坐去世,神宗皇帝賜諭祭九壇,以僧人的禮儀安葬他,并賜「清忠」二字牌匾。
他出殯的當日,三大內閣學士親自朗誦祭文,朝中文武百官和一眾京城百姓自發扶棺相送,人多得以至于把大路堵得水泄不通,對于一個總被歧視的宦官來說,陳矩所受到的這些待遇無疑不是空前的。
棺槨下葬后,陳矩的遺像和牌位被御賜供入皇城內德勝門中的欽賜會館祠堂,來憑吊的人一直絡繹不絕,直到今天仍然有人祭拜。
「祖宗法度,圣賢道理」,這是陳矩一生所信奉的真理,對他那些遺臭萬年的同行們來說,想必在九泉之下也難掩愧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