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為了試探臣子的忠誠度,經常會和臣子一起下棋,這對臣子而言是很頭疼的事情,如果輸得太快就有欺君之嫌,要是贏了又有目無君上治罪,所以如何不漏聲色地輸掉一盤棋則是門大學問。
清代大名臣劉墉某次跟乾隆下棋時,一不留神就贏了乾隆,結果惹得乾隆大怒,威脅要除掉他,而劉墉用了一句話就輕松化解了危局。
重臣劉墉 德才皆備
在很多演義故事里,劉墉和紀曉嵐一樣,都是與大貪官斗智斗勇的清官忠臣。但與紀曉嵐不同的是,劉墉并非是像紀曉嵐那樣以考取功名入仕的。
劉墉的老爹名叫劉統勛,這位劉統勛在雍正朝就中了進士走入仕途,在乾隆朝有得到了乾隆的賞識重用。 劉墉也就沾了老爹的光,在乾隆十六年,劉墉就直接以恩蔭舉人的身份去參加科考,中了一個二甲進士。
所謂恩蔭舉人,就是劉墉可以免除童試和鄉試,直接以舉人的身份去考會試。要是范進知道自己奮斗半輩子的終點別人唾手可得,估計還要瘋一次。因為老爹的關系,乾隆也很待見當官后的劉墉。而劉墉也沒有辜負乾隆, 他為官清正廉潔,工作兢兢業業,每到一地當官,總能讓百姓擁護,貪官記恨。
劉墉在當江寧知府時,為官公正,嫉惡如仇,打擊了不少作惡的貪官豪強,百姓們對此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將劉墉比作了再世包拯。
也正是從這時起,劉墉的各種斗貪官的傳奇故事開始流傳,嘉慶時期流行的《劉公案》就是以劉墉任江寧知府時的故事藝術加工改編的。
因為政績出色,劉墉的官位也越當越高,最高時曾任吏部尚書,居六部之首。走入權力中心的劉墉依舊保持本心,恪守廉潔的為官之道,乾隆因此也一直視劉墉為肱骨重臣。
劉墉不光是一個政/治家,還是一個很有才華的藝術家,他對各類經史典籍均有涉獵。這讓喜歡舞文弄墨的乾隆也很喜歡和有才的劉墉在一起坐而論道,對弈飲茶。 對于劉墉的文采,乾隆是服氣的,但對于劉墉的棋技,乾隆很不服氣。
三言兩語 化解危機
某次乾隆在和劉墉一起論道對弈,兩人就坐在一起,在棋盤上你一子我一子的落著。 依照平時的情況,劉墉可能就會圓滑又不露聲色地讓幾招,讓乾隆沾了優勢,然后再順勢認個輸就完了。
但是這次劉墉腦袋里在卻想些其他的事情,所以就不自覺地一步步將乾隆的棋勢逼到了4角,等劉墉反應過來時,想賣破綻已經晚了,所以這盤棋乾隆毫不意外地就輸掉了。這下乾隆丟了面子,不悅寫滿了整張臉,直接憤怒地拍起了桌子,棋盤上的棋子都被震了個七零八落。乾隆說道:「劉墉!你好大的膽子,你敢贏朕!不怕朕除掉你嗎!」
乾隆一發火,劉墉瞬間嚇了個激靈,趕忙跪下磕頭認罪。接下來如何劉墉如何回答就是件很重要的事情,要是回答不好,不管乾隆是否真的有沙心,劉墉定沒有好果子吃。
劉墉是何等機敏的人,一根頭髮絲斷了都是空心的,只見這劉墉眼珠一轉,恭恭敬敬地就對乾隆說: 「陛下您是盛世天子,心中定懷有天下,九州四海才是陛下您的棋盤,陛下您也定不會在意這方寸之間的輸贏,所以臣下才壯著膽子贏了陛下您。」
乾隆一聽這話,心里的氣立刻就順了不少,也就不再抓著劉墉的「不讓棋」的過失了。劉墉的一句話非常巧妙地挽回了局面,不僅擇干凈了自己的罪過,還給了乾隆的台階下。
劉墉話中的意思是,乾隆是一個帝王,有著胸懷黎民天下的君王氣魄,所以也就不會在小小棋盤上和他論輸贏,更不會因為輸掉一盤棋而治臣子的罪。這番話即示了弱,表示了自己的格局不如乾隆,也夸了乾隆的不凡氣度,三言兩語間就化解了危機,稱得上是精妙無比的回答。
暴躁仁君 因棋除人
自古間,君王和臣子因為下棋而引發矛盾的情況還真不少,但不是每個人都有劉墉這樣的情商,在漢初時就有這樣一個因為下棋而引發的血案。漢景帝劉啟是史上有名的仁君,但他也有暴戾殘忍的一面。 在劉啟還在當太子時,某次就在宮里跟吳王世子劉賢一起下棋。
這兩人一個是太子一個是世子,都是從小嬌生慣養的人,也都是不服輸的人。兩人互相落子間,誰也不服誰,結果劉啟技不如人,輸了。 劉啟的脾氣一下就上來,他比乾隆還要暴躁,直接抄起了棋盤砸向了劉賢的的腦袋。
石頭制成的棋盤一下子就把劉賢腦袋砸了個窟窿,劉賢受了很嚴重的傷,那時醫療條件又差,所以沒多久劉賢就沒了。
這件事讓漢文帝很難堪,也讓吳王很憤怒,但吳王最終還是忍下了這口氣。后來漢文帝要將劉賢尸體送回吳國安葬, 結果吳王直接回嗆了一句:「在哪里沒的就在哪里埋了吧!」漢文帝也覺得過意不去,就給吳王賠了一大筆錢,才讓事情暫時了結。
從此之后,吳王就恨上了朝廷,經常用各種理由不去進京朝見。 漢景帝登基后,吳王就聯合了其他幾個諸侯造反了,引發了波及半個天下的七國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