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紂王是歷史上鼎鼎大名的暴君,而耳熟能詳的作品《封神榜》中,將殘暴的紂王體現的淋漓盡致,拋開帶有神話色彩的「女媧淫詩」和精怪妲己,紂王很多昏庸的行為都有相對確切的記載,他的逝去和商朝的滅亡是民心所向。
不過令人好奇的是,在真實的歷史中紂王敗的有點「太快了」,在牧野之戰失敗后,紂王沒有繼續抵抗,直接選擇了自我了結。
要知道牧野距離找個起碼有兩百公里的距離,為何紂王這麼輕易的就放棄了抵抗呢。
真實的紂王
根據歷史上的記載來看,紂王雖然是一個暴君,卻也有其閃光的一面。
在封建時期,君王必須要經歷一個過程,也就是從神權到王權的過程,在部落時期,神權信仰占據了絕對的統治地位,引領著部落內部的所有權力。
即使是君王,在做大事之前也必須開啟儀式,詢問「天」的想法。
到了夏朝和商朝,類似的情況還在延續,雖然君王明面上是天下的主人,可在很多事情上并沒有直接的決定權,因此商朝中后期的各國君王一直在嘗試降低神權的影響力,將權力收歸到王權。
紂王同樣在做這件事, 這也是為何在很多傳說中,紂王「剛愎自用」的原因,因為他不再聽從神的旨意。
同時,紂王為了收回自己的權力,十分頻繁的削弱貴族手中的權力,即使在《封神榜》當中,紂王除掉的人多半也是貴族和官員,很少亂動平民。
按照這種情況發展下去,商朝很有機會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可惜紂王的方向正確,做法卻大錯特錯,為了樹立自己的威望,達到自己的目標,紂王選擇的方式是:酷刑。
除了剛愎自用外,紂王十分「熱愛生活」,癡迷享樂,因此給后人留下了「昏庸無道」的印象。
在《史記》中曾記載:「大冣樂戲于沙丘,紂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
無獨有偶,在《尚書》中也出現了類似的記載:「近女色,喜淫聲,不敬鬼神,荒于國政,耽于飲酒,害忠臣」。
可凡事都有兩面性,在史書中昏庸無道的紂王也有自己優秀的一面,首先,他對平民還是十分友好的,曾下令減免賦稅,收回貴族手中的徒弟分派給平民,還不斷的擴充軍隊與外敵作戰,戰國頗豐。
那為何紂王還是失敗了呢?
其實這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點便是放任西周的成長,另一點則是得罪了當時幾乎所有的貴族勢力,從周朝末年諸侯國爭權奪利可以看出。
貴族勢力在那個階段非常的強大,隨時有可能改朝換代。
因此,紂王的失敗或許并不像史書中說的那樣「失去民心」,只是簡單的在政治斗爭和軍事斗爭中失敗而已。
西周的壯大與紂王的失誤
西周原本只是商朝的一個附屬小國,不屬于商朝本身的勢力,類似于西周時期的秦國、趙國等,在紂王上位初期,西周的整體實力并不強大,完全無法引起紂王的重視。
面對紂王的命令也不敢不從,這就是為何周文王會被關押的原因,那時的西周在紂王眼里和小朋友無疑。
因此在臣子表達西周有反叛之心的時候,紂王才會回應: 「小小姬昌能奈我何? 」
從整體實力來看,當時的西周確實沒有辦法對商朝產生足夠的威脅,不過紂王還是小看了西周。
隨著西周的不斷壯大,當紂王開始總是西周的時候,西周已經擁有了和商朝正面對抗的實力,可這也僅僅是有實力而已,那時的西周依舊不是紂王的對手。
紂王真正的失敗,來源于他的兵力部署。
西周和商朝最大規模的戰爭是牧野之戰,這也是西周和商朝最后一場大規模戰斗,因為在牧野之戰結束后紂王選擇了自我了結。
商朝也宣告結束,不過有心人曾發現,牧野之戰中的商朝部隊基本以奴隸軍和守衛軍為主,并不是商朝的正規部隊,那麼商朝的正規部隊去哪里了呢?
在姬發繼位成為周武王,開始對商朝正面進攻之前,紂王早已將大部隊派遣到了東夷戰場,不斷的為商朝擴充國土面積,這種情形和秦國滅亡非常的相似。
歷史上戰無不勝的項羽,後來的漢高祖劉邦,其實一直都在和秦國的奴隸軍作戰。
除了這兩個主要因素外,紂王得罪了太對貴族也是商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在沒有開通科舉制、察舉制之前,國家的官員基本上都是國內的貴族,紂王為了收回權力,殺掉了太多的貴族,最終這些貴族全部倒戈西周,同時為西周帶去了大量的兵力和情報。
在姬發面前,商朝就像是一個赤裸裸的人,沒有絲毫秘密可言。
再加上紂王的哥哥微子啟投靠了姬發,商朝在不知不覺當中已經處于巨大的劣勢,并最終導致了最后的失敗,不過對于商朝的失敗,依舊存在很多疑問。
這便是牧野之戰失敗后,紂王直接選擇自我了結的情況。
牧野地區距離朝歌起碼有兩百公里,按照當時的科技水平來看,牧野之戰獲勝的西周,想要來到朝歌起碼需要一個月的時間,這一個月能做太多的準備,并且朝歌以逸待勞,完成最后的逆襲也不是沒有可能。
可紂王為何直接選擇了放棄呢? 這個疑問最后通過考古發現獲得了答案。
大都無城
雖然商朝早早的滅亡,不過商朝的部分遺址還是保留了下來,這就是考古發現中的殷墟。
通過考古工作,大量學者證明了一件事,商朝在建設都城時有一個十分特殊的現象,后續的西周同樣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 這就是「大都無城」。
何謂大都無城,難道是朝歌這樣的大城市也沒有進行內部建設,大家依舊保持著部落時期的房屋狀況嗎,這里的「城」其實并不是指城市建設,而是指城墻。
朝歌這個城市并沒有外部的城墻,只有皇宮建設了小宮城,小宮城的規模可能相當于我們現在的別墅外加別墅外面的圍墻,在戰爭中這種規模的圍墻幾乎等同于沒有。
換句話說,朝歌從未考慮過遇到戰爭的情況,幾乎處于「不設防」的狀態,這也就意味著當西周大軍來到朝歌后,朝歌除了在糧食輜重方面有一些優勢外,無法進行防御,戰爭狀況和平原遭遇戰差不多。
雖然商朝擁有大量的軍隊,可這些軍隊還在東夷,牧野或許離朝歌不近,可起碼行軍速度一定會超過商朝的軍隊。
牧野之戰失敗后,紂王手里只有少部分的護衛,完全不是西周的對手,正是看到了這一點,紂王才選擇了自我了結,因為他已經沒有了「翻身」的資本。
雖然歷史中的紂王一直是昏君和慘無人道的代名詞,可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紂王的失敗更多的還是戰略決策的問題,他過早的進行了「削藩」。
因此了貴族勢力的反撲,對西周王朝輕視的同時,還將大軍派往了邊疆,因此在「后院起火」的情況下才會出現無能為力的情況。
而后世對于紂王的描寫或多或少也夾雜了一些「加工」,在那個時期,貴族控制了絕大多數的權力和發言權,他們除掉紂王實為「大逆不道」,因此才會選擇用抹黑紂王的方式來賦予自己「正義」的色彩,西周的獲勝并不是「民心所向」,只不過是一場利益交換而已。
就拿大量商朝大臣和微子啟投奔姬發來說,他們所代表的并不是平民,而是貴族集團的利益,這也是西周實行分封制,建立多個諸侯國的原因,西周的建立離不開他們的幫助。
同時也離不開他們手中的軍隊, 因此西周雖然建立,可也不是「一家獨大」,需要與很多人共分天下,從這點來說,所謂西周的正義之師,不過是在貴族受到權力威脅后,與商朝貴族達成協議的「小股東」罷了。
至于這些貴族,他們才不會在意誰是「天子」,因為他只想做自己一畝三分地的統治者,享受和君王相等的地位,如果有機會代替西周天子,他們絕對不會放過這個好機會。
或許商朝的滅亡并不是改朝換代,而是讓整個天下成為了分裂的局面,畢竟西周建立后,周朝王室和諸侯國的實力并沒有太大的差距。
結語:
紂王早早自我了結,除了大勢所趨外,更多的可能是憤恨,他恨自己沒有早早的解決掉西周,給了他們做大做強的機會,或許是憤恨自己將軍隊派遣到了邊疆,讓自己捉襟見肘。
如果能夠復活,紂王做的第一件事,可能是加大懲罰的力度,不會再「折磨」這些貴族和姬昌,而是痛下狠手,讓他們徹底失去反叛商朝的能力。
倘若當時紂王下手再狠一點,姬昌父子、微子啟等人被直接除掉,商朝還是那個商朝,西周則不是那個西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