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隸社會取代了原始社會,又經歷了漫長的春秋戰國時期。在這段時期,各國紛爭不斷。最終由「千古一帝」秦始皇一統四海,御駕八荒。 從此,中央集權制度開始了,皇權也在這時被推向了頂峰。
從第一個皇帝嬴政到中國最后一個皇帝溥儀,皇權御下近兩千年之久。皇權一直站在頂峰俯視群臣,而漫長的歷史總能制造驚喜。在驚喜面前,皇帝能握穩手中的權力嘛?
「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
看見這句話,第一位人物的身份不言而喻。
他就是「東漢末年分三國」的霸主——曹操。也是本次三位人物中,唯一一位子孫后代成功稱帝的人。
曹操比肩皇帝絕不是說說而已,歷史已給出很好的答案。
公元196年至208年,漢獻帝成為傀儡,曹操已是 東漢的實際掌權者。可以 「劍履上殿,入朝不趨」。
獲此殊榮離不開他自身的治世之才。
軍事上,曹操運籌帷幄,唯才是舉。在天下大亂時穩住國家,趁勢統一中國北部,奠定「三國鼎立」的局面。
藝術上,曹操可以說是個不折不扣的文學家。課文里,我們就遇見了慷慨激昂,高喊「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曹操;求賢若渴,呼出「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曹操;痛心哀民,低吟「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的曹操。
而「挾天子以令諸侯」是曹操的另一標簽,這句話蘊含之意呼之欲出。除了體現他擁有的權力之大以外,我們更應關注到其中他與權力的間接性關系。
那就是曹操只能通過皇帝這個人來間接使用令人畏懼的權力,無法將其收歸所有。那麼地位終究也只是人臣的頂峰。
皇權至高無上,這也恰恰體現了它的私人性。而正是這種私人性讓曹操終其一生只是人臣,不是帝王。
他可以功高震主,但絕不是隨心所欲。
稱帝,應該是他最想的。但當時社會 講究漢室正統,講究名正言順。他人臣的身份是眾所周知的,他逃不掉也跑不開。
當然,他的心愿由他的兒子曹丕完成了。
北齊戰神
第二位是驍勇善戰,被譽為將軍中的美男子的北齊戰神—— 蘭陵王高長恭。
提到他,第一想到的肯定是那傳說中的美麗容貌。畢竟這是為何蘭陵王作戰時戴恐怖面具的回答之一。
書上說他溫良敦厚,貌柔心美且音容兼得,還是中國古代四大美男之一。
不知道容貌的可信度如何,但能打仗,能打勝仗這肯定是真的。不然民心何來?
高長恭會死,根本原因是人性的嫉妒和君主害怕失去權力的恐慌。正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老百姓對高長恭的愛戴最終化為統治者御賜給高長恭的穿腸毒藥。
邙山之戰的勝利為高長恭聲名遠播打下基礎,加之他本人照顧軍中士兵,關心百姓。軍民對他的贊揚都十分高。
例如著名的 《蘭陵王入陣曲》就是士兵和百姓為了紀念他而特意所作。
反觀當時 北齊的統治者,也就是 蘭陵王的弟弟高緯。 昏庸無道,治國無方,這和蘭陵王形成巨大的反差。
猜忌和不甘已在高緯的心中落地生根,很快長成參天大樹。蘭陵王不得善終的悲劇結局已是注定。
也許有人會問:既然深得民心,又有軍中將士追隨, 為何不反呢?
答案也是很簡單的。一是 高緯與高長恭是兄弟,雖是同父異母,可畢竟血脈相連。
二是高長恭也許真沒想到自己會死于弟弟的手里,他 對統治者很忠心,這也是他為人臣子的本分。
三是 奸臣當道,蘭陵王雖然問心無愧,可也架不住他人對君王的挑撥和聯合設計。最終還是落得被賜死的下場。
北齊功高震主的還有和蘭陵王、 段韶并稱為北齊三大將領的 斛律光。斛律光作戰未嘗挫敗,且治軍嚴明,得封咸陽王。
但因功勛太過卓著,加之奸臣陷害,為高緯所猜忌,終被謀殺。
居功自傲年羹堯
我們來說說今天這最后一位—— 年羹堯。
十年前有一部清宮劇到現在還火,那就是《甄嬛傳》。在這部劇中,年羹堯的結局想必大家都知道。
他的 驕橫跋扈使雍正無法忍耐,最終被賜死。
歷史上的年羹堯本是漢人,因自身才能,為清朝鞏固政權立下奇功,后成為 漢軍鑲黃旗,加入貴族行列。
年羹堯經歷康熙和雍正兩代皇帝,可以說軍功卓著,屢立奇功,為邊疆穩固立下汗馬功勞。尤其在雍正帝時期。
他的 妹妹年氏嫁與雍正帝為側福晉,恩愛非常,后被追封為敦肅皇貴妃。
宮內有妹妹的恩寵加持,自身能力又強,子嗣在他的影響下也頗有建樹,本該得善一生,最后卻落得那般下場。
這里不得不提,皇權在清朝雍正在位時期達到頂峰。年羹堯自認為理所應當的恩典在雍正眼里無疑是挑釁。
所謂: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年羹堯應該比誰都清楚,他手握重兵,久鎮邊陲。
皇帝不可能不 忌憚他,在軍事斗爭上如此聰明靈活的人為何不懂得約束自己呢?
也許是過于相信皇帝,畢竟自己功勞夠高,妹妹又是寵妃,子嗣又得力,官場混跡的時間也久。可能在被賜自盡的那一刻,都不是很相信吧。
還有就是,如果雍正帝不殺年羹堯, 他會造反嗎?答案是不一定。
他不死和被自盡在一些原因上相同的,但唯獨不會造反。
要知道,宋朝對武將的預防格外嚴格,重文輕武是一大特征。而后期的統治者們對此也頗有借鑒。反過來說,客觀條件不會讓年羹堯造反成功,造反也難逃一死。
結語
觀如此種種,仿佛功勞夠大的將士都逃不開 不得善終的歷史漩渦。但多數是君王的 猜忌造成的,這不禁讓人感嘆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所以人要懂得滿足,知進退,這也許就是歷史的真實寫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