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朱允炆真的逃出南京城嗎?朱棣的謊言騙了我們六百年

天空之城 2023/01/07 檢舉 我要評論

在電影《邪不壓正》里,演員廖凡飾演的朱潛龍撞臉朱元璋的「鞋拔子臉」,于是認定自己是當年出逃南京城的建文帝朱允炆的后代,是真龍天子。雖然,當時已經民國,他卻還天天想著復辟大明朝。

1402年,燕王朱棣篡位攻破南京城,傳聞找遍整個皇宮都不見建文帝。活要見人死要見尸,最后朱棣對外稱皇宮內有密道,建文帝帶著太子朱文奎已隨親信從密道逃走。

歷史向來是勝利者書寫的,不管因何原因而篡位,朱棣終究是個名不正言不順的皇帝。而朱允炆還是他的親侄子,如果他真的將建文帝趕盡沙絕,在天下人看來,未免太心狠手辣了。所以有不少史學家猜測,明成祖朱棣在這件事上說謊了,建文帝不一定逃出了南京城。

削藩,自不量力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一邊慢慢地將那些有實力的開國元勛們鏟除,一邊封藩給他的兒子們。

藩王在藩地的權力是很大的,雖然名義上不得干預地方事務,但是他們擁自己的王府與軍隊。而軍隊人數,全憑藩王自己實力去招募。

朱元璋所封的25位藩王里,屬燕王朱棣與晉王朱棡勢力最大,他們各自擁有十萬軍隊。他們一個鎮守北京,一個鎮守山西。

明朝疆域遼闊,政權建立之初,許多邊疆地區局勢并不穩定。尤其是元朝的殘余勢力,朱元璋前后北伐13次都無法徹底消除隱患。

所以,藩王們最大的作用就是鎮守邊關。在這種天高皇帝遠的地方,朱元璋作為生性多疑的皇帝,信得過的也只有自己的兒子。當邊關出現危急時,藩王就會出兵鎮壓,實際上的權力還是要大于地方官的。

藩王還有一個作用,那就是制衡功勛貴族們。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對和他一起打江山的弟兄分論功行賞,一共封了65位公侯伯。所謂,共患難,茍富貴。這65個人性格各異,有自覺功高蓋主的,有覺得行賞不公的,有半路投降并非忠勇之士的……

這些開國元勛們,大多也被派往各地掌管地方事務。如果沒有個藩王在他們身邊監督著,估計朱元璋晚上覺得都睡不好,生怕誰和元軍勾結又來反他了。

朱元璋下這麼大一盤棋,想的就是各藩王兄弟齊心,將來擁護太子朱標,鞏固明朝朱家政權,千秋萬代。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標去世,眾藩王翹首以待,尤其是燕王與晉王,大家都想著新太子會是在他們倆之間甄選。結果,朱元璋的選擇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

此時的燕王與晉王雖然心生不滿,但是懾于朱元璋的威嚴,也不好說什麼。

洪武三十一年,明成祖朱元璋去世,皇孫朱允炆繼位,稱建文帝。

建文帝其實是個性情溫和,知書達禮的人,可為什麼當了皇帝后,就開始拿叔叔們開刀,強勢削藩?

首先,是他作為年輕皇帝的不自信。相對蕃王們,不管是輩份還是功勛或者才能,這些叔叔們都在他之上。他雖然是九五至尊,但是也是小輩,始終是侄兒。

藩王們有個什麼想法,朱元璋都能鎮得住,但到了建文帝這里可就不一定了。

當了皇帝的朱允炆看不到親情,只看到叔叔們赤祼祼地對他皇位的威脅。

另一方面,朱元璋在位時,有建樹的厲害的臣子幾乎都被除光了,他并沒有給建文帝留下些什麼有用的大臣。

建文帝所重用的方孝儒、齊泰、黃子澄都是一群只會說、不會謀略的迂腐之臣。他們竄掇建文帝削藩,將朱允炆內心的火苗燒起來,卻又貢獻不了什麼好的計劃,不然建文帝也不會從弱到強的削藩,把實力最強的燕王留到最后,自己給自己樹立了最強大的敵人。

篡位,勝者為王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元配夫人馬皇后去世,各路藩王回京奔喪。朱元璋篤信佛教,他給每個藩王請了一個高僧,讓他們回到藩地后繼續為馬皇后念經祈福。

燕王身邊的這位高僧就是姚廣孝,他頗有學識與謀求略,也和朱棣性情相投。他隨燕王北上后,二人來往密切,姚廣孝覺得朱棣是帝王之材,不應屈居人下。他還將自己的好友袁珙介紹給朱棣,這二人算是燕王篡位的推波助瀾者。

朱元璋去世前不久,秦王與晉王先后去世,藩王中就只剩燕王最年長、勢力最大。彌留之際的朱元璋也擔心燕王勢力過大,影響到皇太孫的地位,于是下詔書,他走之后,藩王們不必回京奔喪。

朱元璋走后不到一年的時間,建文帝就先后廢了周王、岷王、湘王、齊王、代王五位藩五。這讓燕王危機感大增,老謀深算的朱棣表面上稱病,暗地里卻在快馬加鞭地壯大自己的實力,收羅各路能人異士,日夜練兵。

建文元年,建文帝派兵三十萬北伐燕王,結果被朱棣殲滅九千人;第二個月,建文帝又派兵五十萬,被朱棣親自率兵上陣大破。

叔侄倆的戰/爭打了四年,史稱「靖難之役」,最終,以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城、皇宮易主得以告終。

而建文帝,在得知南京失守,朱棣馬上就要打進皇宮時,一把火將皇宮點著。等到朱棣闖入皇宮,除了一堆燒焦的尸體,什麼也沒有。

在尋遍了整個皇宮后,不見朱允炆和太子的尸體,但是也不排除那幾句燒焦的尸體里有他們。但是他們找到了朱允炆才兩歲的二兒子,朱文圭。

朱棣當了皇帝后,對外宣稱,在皇宮里發現了密道,想來建文帝一定是帶著太子和幾個親信從密道逃跑了。可是讓人不解的是,一樣是出逃,為什麼只帶上大兒子,不把二兒子也一起帶上呢?導致兩歲的朱文圭在今后的五十五年里都被囚禁在鳳陽高墻,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

在那之后,民間時有傳聞。有說建文帝出家當了和尚;也有說他改名換作「讓」姓,以逃脫朱棣的追捕;還有說他逃往重慶一帶……

在那種信息與交通閉塞的時代,逃命路上的建文帝的行蹤竟如此清晰?也不知道明成祖朱棣知道這些消息會不會派人去追殺,畢竟,只要朱允炆活著一天,朱棣的皇位就沒那穩當。還是,這些消息原本就是他明成祖放出去蠱惑人心的?

出逃,投奔沐府?

還有傳聞言,建文帝逃到了云南,投奔沐王府。

云南的「沐王府」,主人叫沐英,也叫朱文英,是明太祖朱元璋收養的義子。明朝初年沐英因為平定云南有功,被封西平候,世代鎮守云南,子孫后代可以世襲罔替。

沐府傳世十二代,遠離中央朝廷的斗爭,位高權重,相比劉伯溫、李善長他們,結局是最好的了。不過沐家的子孫都非常忠于大明朝廷,直至最后一代子孫沐天波隨永歷帝朱由榔戰4于緬甸。

沐英8歲時失去雙親,淪為乞丐,朱元璋與妻子見他可憐,收他為義子。沐英比太子朱標年長11歲,這二人之間的兄弟情誼是其他皇子不能比擬的。再加上當時朱標是最具資格的接班人,他本人又具備著所有明君的優良質量,所以沐英從一開始就視他為少主。

朱標去世時,得知消息的沐英也悲痛欲絕,隨后也一病不起,最后竟因此撒手人寰。自己最喜愛和信任的兒子和義子接連去世,這也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朱元璋痛苦不已。

所以,不管是講情義還是論實力,沐府都是能保得住朱允炆。當然,前提是朱允炆真的能順利逃到云南。

不少明史專家經推測,建文帝朱允炆最終逃到了云南武定的獅子山,在山上的正續禪寺出家了。

正因為建文帝的關系,獅子山被譽為「西南第一山」,在正續禪寺內大雄寶殿的廊柱上,刻著一副對聯,上聯是:「僧為帝,帝亦為僧,數十載衣缽相傳,正覺信然皇覺舊」,下聯是:「叔負侄,侄不負叔,八百里芒鞋徒步,獅山更比燕山高。」

這對聯意思再明顯不過了,點破了叔侄關系,也道破了燕山就是燕王。

寺廟里面還有一座惠帝祠,祠內端坐著三尊佛像,中間的一尊身披袈裟,背靠龍椅,據說就是建文帝。除了對聯、佛像以外,正續禪寺內與建文帝有關的遺跡還很多,比如「龍鳳古柏」、「龍隱庵」、「月牙潭」、「禮斗閣」等等。

據史料記載,當年年幼的萬歷皇帝朱翊鈞問他的老師張居正:「聞建文帝當時逃逸,果否?」

而張居正的回答是:「國史不載此事,但故老相傳,言建文當靖難師入城,即削發披緇從間道走出,人無知道。至正統間,忽于云南郵壁題詩一首,有‘淪落江湖數十秋’之句。有一御史覺其有異,召而問之。老僧坐地不跪,曰:‘吾欲歸骨故園。’乃驗知為建文也。御史以聞,遂驛召來京,入宮驗之,良是。是年已七八十矣。莫知其所終。」

所以,在明朝歷代官員們看來,建文帝當年逃亡到了云南,在獅子山終老。

但是如果仔細分析,疑點又不少。

民國史學家孟森在《建文遜國考》提出疑問:「成祖命中使出其尸于火,已驗明的系建文,始以禮葬,則何必疑于人言,分遣胡濙、鄭和輩海內海外,遍行大索二十余年之久?」

既然朱棣知道建文帝去了云南,為何前后搜尋其影蹤達二十多年之久?到底是真的搜尋,還是要掩蓋建文帝早已不在人世的事實?

一個一國之君,傾全國之力二十余年找一個人,會找不到?要知道,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在位的時候,明朝廷就組建了「錦衣衛」。

錦衣衛從事偵察、逮捕、審問等活動,也有參與收集軍情、策反敵將的工作,相當于一個特務機構。我們在影視劇里看到的錦衣衛不論武功、謀略都是一等一的強,雖然現實中沒有這麼夸張,但是也一定是能力超越常人的。

有這樣一去像儀器一樣精密隊伍,會歷時二十年找一個人找不到?應該沒有人會相信。

那麼真相也許只有一個,那就是明成祖對天下人撒謊了。建文帝當初壓根就沒有逃出皇宮,是不是葬身火海不知道,但是朱棣一定是清楚他的生4的。

他對外說,建文帝逃走了,是擔心天下人覺得他太心狠手辣,篡位不說,還要不顧親情的趕盡沙絕。

于是,每隔一段時間,他就命人放出一些煙霧彈,說哪里又有建文帝的足跡了。

就拿云南獅子山上的寺廟來說,如果是建文帝,找到了一個寺廟偷生于世上,會這麼明目張膽的在廟里寫這種喻意如此明顯的對聯?會高調的給自己塑個帝王的金身,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是建文帝?是擔心朱棣找不到自己嗎?

如果建文帝只想活下去,最有可能的是隱姓埋名;如果他還想著重回皇位,應該是聯合沐府培植自己的勢力。但是這兩者他都沒有,那他為何出逃?是為了讓朱棣再將他抓回去嗎?

所以,這一切,都是朱棣給世人演的一出戲,真正的建文帝大概已經在燕王攻破南京城那天就已經不在人世了。

結語

當朝權力者向來對皇族都是有敵意的。

康熙年間,民間相傳出現明三太子,康熙都要派人四路圍剿趕盡沙絕;都已經是民國了,朱潛龍僅憑自己與明太祖長得像就夢想著當皇帝……

在皇權面前,從來沒有情意可言,要不怎麼說「最是無情帝王家」!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