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內直徑僅3000多公里的星球,有一個龐大的海洋,科學家:可能存在生命

天空之城 2022/08/10 檢舉 我要評論

尋找外星生命,是人類走出地球之后最重要的一個任務,那人類能夠發現外星生命嗎?可能很多人說起外星生命都是指外星人,也就是跟人類一樣有智慧的文明,可是我們想要發現外星文明,卻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普通的生命星球跟文明星球是完全不一樣的兩個概念,文明星球是由生命星球一步步發展而來,地球最初的時候也是一顆普通的生命星球,隨著生命的不斷進化演化,經歷長達40億年的漫長時間,才有了人類的誕生,可見,普通的生命星球想要演化為文明星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人類在走出地球之后,一直在尋找外星文明,可是直到現在,我們也沒有絲毫發現,其實這樣的結果很正常。要知道,恒星系的宜居帶是生命的溫床,只有處在宜居帶的生命,才有可能最終演化為智慧生命,出現文明星球。

太陽系有八大行星,宜居帶有三顆行星,分別是金星,地球和火星,根據目前的探測,太陽系只有人類這一個智慧文明,而我們要發現外星文明,只有從其他的星系探索。可是人類目前的太空科技,連小小的太陽系都無法走出去,更不要說要探索外星系了,所以,我們主動發現外星文明的可能性幾乎沒有,除非外星文明主動來到地球跟我們接觸。

在沒有成為星際文明之前,我們不可能前往外星系去尋找外星生命,所以,人類想要發現外星生命,主要的目光還是放在太陽系,太陽系不存在第二個智慧文明,可不代表沒有外星生命的存在。

科學家對于外星生命的期待,同樣也是放在太陽系,尤其是宜居帶的火星,金星的環境太過于惡劣,不大可能存在生命,可是火星不同,根據目前探測器的發現,火星的兩極有水的存在,而且火星的表面還發現了不少的遠古河床的痕跡,這說明遠古火星表面是有水存在的,不排除生命存在過的可能。

除了火星可能存在生命外,科學家還將目光放在了木星和土星的一些衛星上。我們都知道,木星和土星是太陽系最大的兩個氣態行星,在它們的周圍都環繞著比較多的衛星,尤其是木星的衛星,數量更是達到了79顆。

在木星的眾多衛星中,存在水的星球不在少數,由此可見,水在宇宙中并不是稀有的物質,畢竟組成它的無到是氫和氧,這兩種元素在宇宙中的含量同樣豐富。

由于木星已經超出了太陽系的宜居帶,所以它周圍的空間接收到的太陽輻射也較少,這里星球的溫度還是非常低的,即使表面有水的存在,也都是冰凍狀態。

那麼木星的哪顆衛星有生命存在的可能?這顆衛星是木星的第四大衛星,我們稱之為木衛二,它的直徑僅有3000多公里,僅比月球小400公里左右。

不要看木衛星的直徑比較小,可是它儲存的水量卻非常多,在沒有探測器到達之前,科學家通過天文望遠鏡,初步觀測了木衛二的一些情況,它是太陽系非常亮的一個衛星,原因就是它表面覆蓋了一層厚達上百公里的冰層,非常光滑。

在1979年,旅行者二號飛掠木星,首次實現了對木衛二的精確成像,這個時候才初步揭開了木衛二的神秘面紗。根據探測器的發現,木得二表面除了光滑非常亮之外,還縱橫交錯地地分布著像血管一樣的地表紋理,并且它表面的隕石坑非常少,這說明木衛二的地質活動是非常活躍的。

正常來說,如此小的一個衛星,它的地質活動并不會太過于活躍,應該是處于一種死寂的狀態,可是木衛二的地質活動卻跟我們想象的不一樣,它非常活躍,之所以如此,科學家研究發現是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三顆衛星處于一種奇異的共振狀態導致的。

三顆天體形成的共振狀態讓本來不應該活躍的木衛二擁有了一個活躍的地質活動,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木衛二在厚厚的冰層之外,有可能存在一個龐大的海洋,深度或許會達到100公里。

活躍的地質讓木衛二內部充滿了熱量,而地表又非常寒冷,形成了厚厚的冰層,于是在地核深處和地表之間就形成了一個規模龐大的全球性海洋,這個海洋的體積是地球海洋體積的三倍左右,也就是說,木衛二存在的水含量遠遠超過地球。

那麼木衛二冰下海洋的成分如何?2019年6月,加州理工大學的研究團隊在木衛二表面發現了氯化鈉,結合各種觀測數據推斷,木衛二上的海洋成分應該跟地球海洋差不多,也是咸的。

由于木衛二表面擁有厚厚的冰層,在太陽輻射的影響下,水分子分解為氫元素和氧元素,充實了木衛二的大氣,所以木衛二是有氧氣存在的。海洋,氧氣,地熱三者結合起來,讓我們想到了生命世界。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認為,木衛二的海洋環境具備生命誕生的條件,所以,科學家對木衛二存在生命的期望還要高于火星,甚至在科學家的未來規劃里,木衛二更適宜于人類的生存,有大量的水,有氧氣的存在,只要解決了低溫的問題,木衛二完全具備人類生存的條件。

當然,木衛二的冰下海洋中是否存在生命,目前還只是科學家的猜測,想要真正搞明白,還是需要真實地探測數據。科學家的展望是,在不久的將來,發射一個專門用于冰下海洋探測的探測器,如果木衛二的海洋中真的存在生命,只要探測器能夠到達,就可以得到結果。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