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空為什麼是黑的?你以為的「正常」,卻隱藏著一個絕望的事實

天空之城 2022/09/02 檢舉 我要評論

很多人都有仰望星空的習慣,每當獨自一人的深夜,坐在庭院中看天上閃閃發光的星星,背后是一望無際的黑色幕布。或許大家對這幅景象早已習以為常了,天空的黝黑襯托著群星閃耀,那里既是夢的起點,又是人類終將追溯的未來。

可是大家想過沒有,群星能在我們眼中發光是被恒星散發出來的光源給照亮了,既然恒星能照亮它們,為什麼照不亮漆黑的夜空呢?看似「正常」的現象,其實隱藏著一個令人絕望的事實。

夜空始終是黑色的

有人喜歡黑夜,同樣也有人畏懼黑夜。喜歡黑夜的人未必是喜歡黑夜本身,他們更偏愛黑夜中萬籟俱寂的寧靜, 或是一片皎潔的月光掛在夜幕中,或是群星閃耀襯托著個人理想,人在黑夜中總能感受到一種心曠神怡。

至于畏懼黑夜大概是深處在不確定的環境中容易在心理催生一種不安全感,這種不安全感是刻在我們基因中的。

早在那個人類祖先與猛獸共存的年代,踏入黑夜就意味著我們失去了視力優勢, 處都是躲在黑暗中的猛獸,這樣黑夜就意味著4亡,而4亡自然能引發恐懼。

所以不管過去還是現在,當身體器官無法捕捉周圍信息時,那種不確定性會讓人感覺心里發毛。 可是拋開這種心理負擔不說,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我們看到的夜空始終是處于黑色的呢?

可能有人說白天看到天空不就白了嗎?不! 白天我們看到的是大氣層反射到地面的太陽光,真正在地球之外的夜空仍然是漆黑一片。

這實在是讓人難以理解,根據科學家距今對宇宙的研究發現,宇宙中大多數物質都會發光,大型的如中子星、脈沖星; 小型的如恒星、白矮星、彗星;甚至包括人類的身體都會發光。

人類的身體平均溫度在37度左右,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朝外輻射著紅外線,只是紅外線難以被肉眼捕捉,所以人類自發光卻不自知。

因此科學家得出結論:只要是沒有達到絕對零度的物質,都有對外發光的可能。那宇宙中產生的光源到底有多少呢?

怕是根本數不清, 僅僅銀河系就有約3000億顆恒星,恒星對外發射的光源能把受其影響的行星都照亮,正如地球始終沐浴在太陽光之下那樣。

可即便如此,夜空仍然是一片漆黑,這實在是讓人不能理解。就拿太陽來說,太陽距離地球約1.5億公里,它對外散發的光子只需要8分鐘就能把地球徹底照亮, 可是為何它就是照不亮周圍的夜空,為何夜空總是黑色的呢?

宇宙普遍存在紅移現象

其實不只是我們發現了這一有悖常理的問題,早在19世紀30年代著名德國天文學家奧伯斯就注意到了這點,并提出著名的「奧伯斯佯謬」。簡單來說,若宇宙是穩恒態且無限發展的,則夜晚的天空應該被恒星照的通亮,而不是像現在這般黑的陰沉。

在奧伯斯提出該問題之后,往后一個世紀都沒有天文學家能回答出準確答案,直到近現代天文物理學家在詳細研究過宇宙起源后才肯定回答:夜空之所以永遠保持黑色,是宇宙大爆炸后持續膨脹落下的「病根」;當宇宙持續膨脹時,遙遠天體產生的光線正在紅移。

什麼是紅移現象呢?我們以聲波來舉例,或許更加通俗易懂。物體在發出聲音后,聲音不是一條直線往前位移,而是在空氣中以波紋狀傳播聲音,所以聲波聲波,就是這樣來的。

但聲波同樣不是一成不變的,當聲源開始移動時,聲源前方的波紋會緊湊一些,后方的波紋則會寬松一些。

這樣造成一種什麼結果呢?如果有一輛正在行駛的卡車向路邊的我們鳴笛,那在車輛靠近我們時,傳遞的聲音自然也就更響亮,反之亦然。但是大家想過沒有,從始至終車輛發出的鳴笛聲分貝都沒有變化,只是位置不同,我們接收到的聲音也有大有小。

科學家習慣將聲波靠近時頻率變高稱為「藍移現象」,將聲波原理并且頻率變低稱為「紅移現象」。

現在我們把紅移現象帶到宇宙大爆炸中,似乎就能解釋為何人類看不到夜空中的光源了;因為宇宙大爆炸后時空一直在膨脹,這導致那些發光的天體一直在遠離我們。

因為天體越來越遠,所以它們對外發射的本該照到地球上的光線頻率也越來越低,等到人類接收到這些光源時,它們怕是已經都變成紅外線了。可是紅外線又屬于肉眼不可見的光源類型,所以大家始終無法看到夜空有一天能變成白色。

所以說,宇宙中并不是大家想象的漆黑一片,其實它早就已經被各種恒星的光源照的透亮。這是這種光線難以傳到地球,因為大爆炸一直在持續,天體一直在遠離我們;

等到人類接收到這些光源時,它們都變成了紅外線,這導致我們看到的宇宙永遠都是黑色的。

結語

其實該理論也隱藏著一個讓人絕望的事實:宇宙膨脹的速度遠超于人類想象!由于人類研發的飛行器最大飛行速度被光速限制,所以那滿天的星辰,我們可能永遠都沒辦法親眼看到這些天體發出的光線,人類對于宇宙來說還是太弱小了。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