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什麼民族、什麼國家,自古以來都有對時間的記錄,也誕生了燦爛的歷法文明,時至今日,物理學界從未停止過對時間的探求,時間究竟是什麼,雖然還沒有一個一統天下的說法,但是出現了認可度比較高的主流觀點。
一種說法認為 時間是一種描述變化的計量單位,沒有變化就沒有時間。這種理解在整體上是正確的但也存在例外,真理是無法超越其范圍的,如果超越了這種范圍,就會變成謬誤。
時間在發明之初,的確是為了記錄變化。
我們的一天,是地球自轉的結果,我們的四季,是地球公轉的結果;我們的陰歷,是月亮環繞地球運動的結果;我們的陽歷,是太陽自轉的結果;我們的年齡,是身體衰老的結果。 時間在變化之中。
我們日常用到的最小時間單位是秒,它也不是一種憑空想象或者主觀認知,秒是通過秒擺運動來計量,就像我們中國古代用水滴、燃香等記錄時間,具有一定的客觀性,但準確度還不夠。
后來隨著科技進步,人類依次使用過地球自轉、地球公轉來記錄秒的長度,目前用原子結構的輻射周期變化來計量。
時間并不會產生變化,反倒是變化會產生時間。有科學家認為,變化是客觀物理現象,時間是人為的規定,這一觀點頗受爭議。
時間是人的幻想
時間是人為的規定,甚至是人類的幻想,這一觀點雖然備受爭議,但也有其支持者,為什麼有人會持這種觀點呢?
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出現在之前,牛頓理論統治宇宙,長達2個多世紀。
牛頓和之前的人觀點比較一致,認為 時間和空間都是絕對的,一天就是一天,一年就是一年,空間不會有變化,時間也在按部就班的流動,不會因為任何人而改變。
我們國家的孔夫子也有一句名言,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水就這樣流動,時間也這樣流動,一刻也不停止。
「花有重開時,人無再少年。」種種格言警句都告誡我們時光易逝,一去不復返。牛頓也認為,時間和空間像是宇宙的一個框架, 事物在其中變化,時空卻不會隨之變化,這種觀點現在被稱為機械時空觀。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打開了看待時空的新角度, 他認為時間和空間是一個整體,共同構成了四維空間,以前沒有時間的空間,是三維空間,但是宇宙是存在于四維空間之中的。
事物的存在、變化、發展,會影響時空本身, 時空不是絕對不變的,而是相對的。時間有快慢之分,并不是恒定的。 一個事物所經歷的時間不是固定的,而是與其運動狀態相關,也就是說我們的時空是可變的、相對的,可以互動的。
時間是有速度的,在目前測出的光速下,時間是這樣的,當超越了光速,時間就會變慢。 這種時空可變觀點,為時間旅行,這一人類從古至今的夢想提供了可能性。
只要能超越光速,理論上,可以實現時光旅行,回到過去,或是去往未來。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以及時空相對論,為人們打開了思考時空的新思路,引發了許多新奇的觀點。
愛因斯坦認為時間是相對的、可變的,進而被發展成,時間對個人而言,有主觀性。 每個人對時間的感知是不同的,有的人脾氣急,感覺時間過得很快,有的人脾氣慢,總覺時間還早。如果卡著秒表,讓100個人感覺什麼時候到了1分鐘,測試結果一定是五花八門的,各不相同。
但是愛因斯坦并沒沒有認為,時間是人類主觀的幻想,時間是客觀存在的,這一點愛因斯坦相對論是承認的, 只是時間不是恒定的,是相對而可變化的,不能等同于完全主觀。
自宇宙大爆炸,時間就已經誕生,甚至宇宙還可以稱為時空,這兩個底層結構,構成了宇宙本身。 時間自始至終就有,但是它不是一成不變的,不是機械的。
宇宙的不同位置,時間也是不同的,時間會受到引力、速度等因素的影響。一些科幻電影就假設一些星球上一日等于地球上一年,而另一些地球上,一年等于地球上的一年。
如果我們能夠超越光速,就可以在時間線上來去自如,這時的時間似乎已經失去了意義,因為過去、現在、未來,已經可以混為一談。 時間如果真的不存在會怎麼樣呢?
沒有時間的世界
在著名的洞穴實驗中, 被實驗者進入一個特別設計的二三十平米的恒溫地洞中,她的日常生活基本需求都能得到滿足,但是沒有時間、沒有社會。
這個地洞里,有充足而又美味的食物、水,也有書籍、樂器等精神營養品,甚至還放了一台電腦,只是沒有時間,也不聯網。
被實驗者最開始生活得很舒適,她也感覺很充實,沒有什麼大的不適應。 但是隨著在地洞里待得越來越久,食物和精神營養品都不再能讓她感覺充實、滿足,她的生物鐘開始混亂。
被實驗者的睡眠時間開始變化,一天能睡20多個小時,而清醒也能保持20多個小時,玩一天、睡一天。
她開始主動尋找時間,用自己的生理期記錄時間,后來發現生理期也變化了,第二個月生理期沒來。 也就是說,對時間感知的缺失會影響到生理活動。這位被實驗者越來越不安,心理健康也出現了問題,最終只堅持了兩個月。
當然這個實驗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比如 實驗結果究竟是時間感知的缺失造成的難以確定,因為還有很多變量沒有控制,但是卻讓我們可以思考,時間對人類的重要。
結語
時間一直都存在,但是卻是相對的,可變化的,并非只是人類的主觀幻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