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世蕃這小子,長得身材肥胖、頭大脖子粗的,還瞎了一只眼睛,論外貌絕不是什麼帥哥。但顏值不夠,智商、情商來湊, 要說 嚴嵩這個獨生兒子的聰明 , 那可是真聰明,有「嘉靖朝第一鬼才」之稱 。 可惜的是, 他的聰明才智全用在歪門邪道 、 禍國殃民 上了。
嚴世蕃和他爹嚴嵩,都是嘉靖朝有名的奸臣,讓人恨得牙癢癢。被罵幾百年的「西門慶」這個人物,據說就是嚴世蕃的仇家創作出來的。嚴世蕃小名「慶兒」,號「東樓」,東樓和西門呼應,至于「慶」字就更是直接用上了。
嚴家父子能發跡,是因為抱上了嘉靖的大腿。嘉靖沉迷于修仙問道,想求得長生不老,是史上有名的道君皇帝。 嚴嵩也挺有才能,正經的科舉出身,書法造詣很深,品性卻不怎麼樣,為了往上爬不擇手段,丟了讀書人的風骨。
皇帝愛道教,他就投其所好,花了很大功夫學習寫青詞。所謂青詞,又稱綠章,是道教舉行齋醮時獻給上天的奏章祝文,要求形式工整、文字華麗。修道者都寄希望于通過青詞和上天建立某種聯系。
嘉靖更是如此,巴不得上天看到他的誠心,降下一顆長生不老仙丹,因而對青詞的要求很嚴,生怕心意表達不誠得罪神仙。嚴嵩青詞寫得好,就入了嘉靖的眼,再加上他在大禮議之爭中站在皇帝這一邊,平時也很會來事,嘉靖覺得此人可用,升為大明首輔。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嚴嵩當上首輔,整個家族都受益,獨子嚴世蕃更是背靠大樹好乘涼,出生就贏在了起跑線上。 到了年紀先入國子監讀書,后未經科舉就入朝為官,擔任過尚寶司少卿、太常寺卿、工部右侍郎、工部左侍郎等職務。普通讀書人十年寒窗苦,比不得他投個好胎。
但要說嚴世蕃全是靠著他爹嚴嵩,倒也不見得。嚴嵩把他領進門,能夠平步青云靠的還是他自己,如果他沒有這種資質,嚴嵩再提拔也無用。明朝還有很多奸臣,他們對家中子弟也是用心培養的,卻都沒培養出嚴世蕃這樣兒的,扶不上墻的紈绔子弟倒是不少。
當然,嚴世蕃本質上也是貪財好色、愛玩愛鬧的紈绔,只是他的野心更大,也更為聰明。那他究竟有多聰明呢?這麼說吧,對于嘉靖的心思,他比他爹揣摩得還準,智商和情商那可是非一般的高! 某次,嘉靖夜傳圣旨,要值夜班的嚴嵩與大學士徐階、李本等人就某事拿出票擬。估計這事兒比較難辦,三人遲遲下不了筆,嘉靖催了幾次,他們只好一人寫了一個呈上去。結果嘉靖全都不滿意,涂抹多處發了回來,令重新擬過。
嚴嵩沒辦法,偷偷派人回去問嚴世蕃。不多時嚴世蕃遞上來了小紙條,嚴嵩照著他的意思票擬上呈,嘉靖看完笑了,夸他擬得好。 有過這麼一次對皇帝心思的精準揣摩,嚴嵩對兒子更為看重,有什麼拿不準的都來問他。就連徐階、李本等閣臣,某些時候為了不觸怒皇帝,也會詢問他的意見。 如此看來,整個大明王朝的內閣體系,豈不是都要看嚴世蕃的臉色?
另外,嘉靖雖然愛修仙,也愛學習,時常看經史子集,看到不解的地方便立刻用朱筆寫在紙片上,令當值的閣臣講解。可他涉獵太廣,老是問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有時搞得閣臣竟然不能立即作答,場面十分尷尬。 唯有嚴世蕃,嘉靖說什麼,他都知道來歷出處,并能解釋得很到位。可見他雖沒經過科舉,卻也是用心讀過書的。但讀再多的書,也不敢說通曉全部經義,他為何每次都能回答出嘉靖的不解之處呢?
原因說穿了也很簡單,嚴家是靠著 嘉靖 起家的,嚴世蕃沒事就琢磨 嘉靖 的心理,對他的興趣愛好研究得很透。 嘉靖 的那些問題,在別人看來是天馬行空,在嚴世蕃看來是有跡可循。 嚴世蕃要活在現代,說不定是個出色的心理醫生。
嘉靖和他相處的時間越長就越喜歡他,嚴嵩也覺得兒子有出息,對他很倚重,自己年紀大了,精力不濟,便經常讓他代理政務。 故而時人有「大丞相、小丞相」的說法,大丞相指嚴嵩,小丞相就是指嚴世蕃。他雖無首輔之名,卻干著首輔的事兒,也是嚴家黨羽實際上的首腦。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天欲使人亡,必先令其狂」,這話用在嚴世蕃身上真是半點沒錯。皇帝另眼相看,父親信重依賴,嚴世蕃就狂得不知道自己是誰了,放心大膽地斂財。 他把持著朝中官吏的任選升遷,大肆收受賄賂,用盡各種手段大肆搜刮財富。嚴世蕃貪到什麼程度呢?貪到嚴嵩都害怕。
某天,嚴世蕃忽然來了興致,請父親觀賞自己的寶庫。當嚴嵩看到滿庫的金銀財寶時,冷汗都流出來了,感到大禍即將臨頭,嚴世蕃卻還在那里得意洋洋地說「朝廷無我富」。
嚴嵩的預感是正確的,他們父子掌權日久,引起了嘉靖的厭惡。最終嚴世蕃被斬首,八十七歲的嚴嵩在貧困交加中逝去。如果他沒有這麼個「聰明」兒子, 他的晚年未必會有這樣凄涼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