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期,如果一個臣子的功績已經高到賞無可賞的地步,那麼皇帝便會賞賜他一件黃馬褂。雖然只是一件馬褂,但是他的卻代表著皇帝最高的寵愛和封賞,在當時令無數人趨之若鶩。
按照當時的社會情況來說,除了王公大臣們之外其他人基本上是不可能得到黃馬褂的,但在中國內蒙古博物館之中,卻保存著一件康熙帝賞賜給一位老婦人的黃馬褂。
康熙皇帝的黃馬褂怎麼會到一個老婦人的手里,這其中有著怎樣的故事呢?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
雄才大略的皇帝康熙
公元1661年順治帝福臨因病去世,由于順治帝生前并沒有冊封過太子,一時之間誰來承繼大統成了整個清廷最棘手的一件事。后來,在湯若望等一眾大臣的推薦下,玄燁被推舉為太子承繼大位。
大臣們之所以會推舉玄燁,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理由,那就是玄燁幼年時曾經得過天花。在現代天花早就已經通過疫苗的方式被消滅了,但是在醫學水平不發達的古代,每年都有很多人因為天花而意外去世。
天花這個病非常奇特,就是一個人一旦得過一次就再也不會感染,清朝時期天花非常的盛行,江山的穩固得益于皇帝能長壽,這也就成了玄燁承繼大位的最主要的一個原因。
事實也確實如湯若望等大臣的預料一樣,大清朝天花肆虐時玄燁卻身體健康,后來還成了整個大清王朝,甚至是整個封建王朝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
剛剛即位的時候康熙不過是一個年僅8歲的孩子,雖然當上了皇帝但卻并不是整個朝政的實際掌權者。按照順治帝的遺詔,朝中由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和鰲拜四位大臣聯合輔政。
隨著索尼的病逝朝堂之中的權力之爭愈演愈烈,1667年7月康熙帝到了可以親征的年紀,鰲拜不但不讓權反而還不把年幼的康熙帝放在眼里。
仗著自己把持朝政多年,他伙同遏必隆公然除掉了同為輔政大臣的蘇克薩哈,這無疑是在公然對抗康熙帝,在他眼里坐在皇位上的那個小孩子完全是提線木偶罷了。
不得不說鰲拜實在是太小看康熙帝了,公元1669年6月康熙帝借著「布庫」之戲的名頭召集了數名少年侍衛進宮,就在鰲拜跟著一同欣賞演出之時,康熙突然下令命人將鰲拜抓捕。
權傾朝野的鰲拜就這樣莫名其妙地被康熙帝拿下了,可能到最后他都沒有弄清楚,這位小皇帝究竟是憑借著什麼打敗自己的。
肅清朝堂之中鰲拜的同黨后,康熙又平三藩、驅沙俄,統一台灣,一個偉大的盛世開啟了。
回看康熙的一生政/績,他所做的很多事情放在任何一個朝代都是不世之功,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于這些豐功偉績,康熙帝最值得稱贊的就是對百姓生活的重視。
一般的皇帝即便是在重視百姓們的生活,也很少會真的去到民間去真實的體察民情,更多的都是在朝堂之中聽大臣們的匯報,康熙帝則是一位與眾不同的皇帝,他非常喜歡來到百姓之中傾聽百姓們的聲音。
根據清史記載,康熙帝曾經親自六下江南,去體察江南地區百姓的生活,除了江南之外北方的蒙古也都有過這位皇帝的蹤影,并在那里留下了一段佳話。
康熙微服視察蒙古
大約在公元1696年,康熙帝率領清軍戰勝了準格爾部落的軍隊,自此蒙古劃入了大清的版圖之中,戰爭的勝利自然是值得慶賀,但比起戰爭的勝利康熙帝真正關心的是蒙古百姓們的生活。
于是乎在戰爭結束后不久,他便帶著隨從一起秘密來到了蒙古視察民情。為了能夠掩人耳目,每次微服出訪時康熙都會認真地喬裝打扮一番,有一次他扮演的角色是來蒙古買馬的客商。
為了不引起其他人的注意和不必要的麻煩,康熙一行只有寥寥數人和簡簡單單的幾匹馬,馳騁在蒙古的草原之上康熙的內心滿是喜悅,但除了自豪之外的內心還有一絲忐忑。
連年的戰爭讓百姓飽受苦難,他很害怕蒙古的百姓會因這次的戰爭對清朝心懷怨恨,懷著這樣復雜的心情一行人很快就到了一處名為柳潑子的地方。
當時天色漸晚,康熙等人所帶的干糧又都吃得差不多了,必須得找個地方吃上點茶飯歇歇腳了。說來也巧,就在他們準備停下步伐休息時,前方不遠處就看到了一個蒙古包。
一行人便走進了蒙古包處,不多時蒙古包里便出來了一個老婦人,看著眼前這些人的穿著打扮并不像是蒙古人,老婦人便開口問道:「幾位來我們這里是有什麼事嗎?」
康熙帝身旁的侍衛趕忙回答道:「我們是來此地買馬的,路過你這里,身上的干糧都吃完了,老太太能不能讓我們進去吃點茶飯,我們有銀子可以買的,不白吃你的飯。」
既然是來買馬的客人,老婦人也就放下了戒心,招呼著幾人進入了蒙古包,幾人也順勢坐了下來,沒過太長時間老婦人便拿著飯菜走了進來。
然而剛進入蒙古包,老婦人便指著康熙帝憤怒地說道:「你快點起來,這里不是你能坐的位置......」康熙感覺非常的奇怪,既然已經同意了他們來蒙古包中做客,又為什麼不讓人坐呢?
看老夫人的反應,好像坐在那個位置是一件非常不被允許之事一樣,康熙帝一時間有些尷尬。
從座位上下來后,他便順著老婦人的話開口問道:「老太太,不是已經同意我們進來了嗎?怎麼又不讓我坐下,這是為何啊?」
老婦人則是厲聲地說道:「不是不讓你們坐,是你坐的位置不對,那個位置是我們供奉當朝圣上的,其他人是絕對不能坐的......」話音剛落老婦人便從位置后面拿出了康熙帝的畫像。
看到老婦人拿出畫像,康熙帝則是哈哈大笑道:「是我冒犯了,我這就坐到其他地方去。」康熙又借著畫像的由頭,問了老婦人為什麼要供奉皇帝畫像的原因,老婦人則是頗為感慨地說道:
「我們這里比不得你們中原,以前我們這里經常打仗,老百姓經常沒有飯吃。不過自從現在這位皇帝登基之后,我們終于不用再打仗了,現在家里的糧食都多的吃不完了。他可是我們的救命恩人,我們自然要感謝他。」
聽了老婦人的回答,康熙帝那顆忐忑不安的心終于放了下來,百姓能夠安居樂業是他最大的期盼了。
酒足飯飽之后一行人便要起身離開,就在要離開之時卻發生了一件非常尷尬的事,由于出發的匆忙一行人居然沒一個人帶錢。
思來想去,康熙帝便命人將他的黃馬褂脫了下來,抵押在了老婦人這里,并且叮囑她:「明天會有一個人帶著一大群的牛羊來贖這個馬褂。」
嚴格來說,老婦人的那一頓飯根本不值一件黃馬褂,尤其還是康熙皇帝隨身穿的,康熙之所以給他那件衣服,更多是看在老婦人對自己的尊敬,算是一種恩賞。
珍貴的黃馬褂
拜別了老婦人之后,一行人又出發去了其他地方,到了第二天果真有一群人趕著牛羊來到了老婦人的賬前,他們想要贖回那一件黃馬褂。
詢問過后,老婦人才知道原來昨天自己招待的就是康熙帝,而自己手上拿的這個正是黃馬褂,知道實情的老婦人說什麼也不愿意他們將馬褂贖回,
無奈之下,來人只能是將牛羊送給老婦人之后便離開了,黃馬褂就這樣成了老婦人一家的傳家之寶。其實,沒有認出康熙皇帝也不能怪老婦人。
古時候的通訊技術非常有限,尋常百姓其實根本不知道皇帝的樣貌,老婦人拿出的那幅畫像跟康熙帝完全不像,平日里他們都將畫像中的人當成真正的康熙帝,真正的皇帝出現時他們沒認出來也在情理之中。